春魂多少在蚕丛,化作山花踯躅红。
朵朵知含亡国恨,无情亦与子鹃同。
春魂多少在蚕丛,化作山花踯躅红。
朵朵知含亡国恨,无情亦与子鹃同。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杜鹃花(其二)》。诗中以杜鹃花为载体,寄托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的反思。
首句“春魂多少在蚕丛”,将杜鹃花与春天的灵魂相联系,暗示着杜鹃花在春季绽放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量和情感。蚕丛,这里可能借指春天的景象或特定的地域,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次句“化作山花踯躅红”描绘了杜鹃花盛开的场景,它如同山间的一抹鲜红,热烈而醒目。踯躅,即杜鹃花的别名,这里的描述不仅展现了花朵的鲜艳,也暗示了它们生命力的顽强。
接着,“朵朵知含亡国恨”,诗人赋予杜鹃花以深刻的历史情感,认为每一朵花都承载着对过往时代的哀思和对国家兴衰的感慨。这种设定使得杜鹃花超越了自然界的范畴,成为一种象征,传达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切思考。
最后,“无情亦与子鹃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子鹃,即杜鹃鸟,以其啼声凄厉著称,常被用来比喻哀伤之情。诗人在这里说杜鹃花“无情”,实际上是在强调即便花朵本身不具情感,但它们与杜鹃鸟一样,都表达了对历史的哀悼和对过去的怀念。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杜鹃花这一意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美与历史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代的追忆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拂蟫尘、旧家风度,匆匆经几寒暑。
蕲州竹簟平于织,消受雪纨冰纻。吟漫与。
应未忘、年时霸杜留题处。山栖未许。
且分付莺花,安排柑酒,相向作才语。
丹青妙,软褥低屏楚楚。凉阴疑满残楮。
小红歌倚箫声起,宛转黄钟仙吕。春不住。
春倘向、归耕烟雨图分取。金陀旧墅。
叹乔木风烟,不教留得,天上赤松侣。
林橹乱红,庭莎换绿,归云缥缈千里。
露下葵斋,水边菰饭,已忍十年心事。
素髭白尽,?一卧、漳滨都废。
秋塞频看断雁,晴波暗通双鲤。蚕眠上元细字。
夜披衣、为君惊起。赚得有涯哀乐,此才空费。
刻意伤春倦矣。尽商略、儿时旧镫味。
剪韭山窗,清琴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