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愁行客,孤槎自使星。
人烟昏晚渡,渔火乱风汀。
桐柏长淮水,松杉古驿亭。
谁家吹短笛,凄断不堪听。
万里愁行客,孤槎自使星。
人烟昏晚渡,渔火乱风汀。
桐柏长淮水,松杉古驿亭。
谁家吹短笛,凄断不堪听。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寿春驿站停泊时所见所感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孤独与忧愁氛围。
首联“万里愁行客,孤槎自使星”,开篇即点出诗人作为远行之人的孤独与愁绪,仿佛他与天上的星星一同漂泊,孤独而自由。这里的“孤槎”指的是独木舟,形象地表现了行旅中的孤单。
颔联“人烟昏晚渡,渔火乱风汀”,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荒凉。黄昏时分,渡口稀疏的人烟显得格外寂寥;远处渔火在风中摇曳,增添了几分不安与迷茫。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对比,营造了一种既静谧又略带恐怖的氛围。
颈联“桐柏长淮水,松杉古驿亭”,转而描写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淮水边生长着茂密的桐柏树,古旧的驿站亭子旁,松杉挺立,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历史的悠久与沧桑。这两句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巧妙结合,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
尾联“谁家吹短笛,凄断不堪听”,以一个疑问句引出深夜的笛声,这笛声凄厉哀婉,让人心生悲凉。诗人没有直接描述笛声的内容,而是通过“凄断”二字,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孤独、忧愁情绪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夜泊图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自然、历史的深沉思考。
长簟北窗下,抛书任纵横。
娟娟稚筱上,熠熠丛榴明。
眷此感佳节,怊然怆平生。
少年文翰场,结客俱擅名。
瑶草俟采掇,云鸿肆遐征。
如何二十载,日与忧患并。
骨肉随逝水,儿童长柴荆。
向来交臂人,接武霄汉行。
姻亲岁时会,尊酒怀抱倾。
兹余岂复愿,顾影良自惊。
飞雨夜来急,涛翻江上城。
田家梦亦好,想像秋稼成。
新春了在眼,续我斋庖清。
蚕忙贪作茧,蜂忙贪候蜜。
茧成自己寒,蜜就别人食。
世上忧家翁,辛苦无暂息。
也似二虫痴,于身无所得。
三四小孩儿,争拈百草嬉。
怀中有梨栗,衣上污尘泥。
也似年高者,贪迷声色时。
世间无老少,总是一般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