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香根一种寒,试尝炎帝作朝餐。
余生倘遇袢襟渴,一任清凉露肺肝。
谁解香根一种寒,试尝炎帝作朝餐。
余生倘遇袢襟渴,一任清凉露肺肝。
这首诗《澹竹》由宋代诗人张扩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竹子的特质与品格。诗中以“香根”为引子,巧妙地将竹子与人的精神品质相联系,表达了对淡泊名利、坚韧不拔之精神的赞美。
首句“谁解香根一种寒”,以“香根”象征竹子的内在品质,即便在寒冷的环境中也能散发出独特的香气,暗示竹子即使身处逆境,也保持着高洁的品性。这里的“寒”字不仅指自然环境的寒冷,也暗喻社会环境的艰难与挑战。
次句“试尝炎帝作朝餐”,将竹子比作炎帝(传说中的农业始祖)的早餐,进一步强调竹子的实用价值和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这里巧妙地运用了神话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表达了竹子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后两句“余生倘遇袢襟渴,一任清凉露肺肝”,则是对竹子精神的升华。诗人设想在遇到困苦之时,竹子的清凉之气能如同甘露般滋润心灵,抚慰疲惫的灵魂。这里的“袢襟渴”比喻内心的干渴或精神的疲惫,“一任清凉露肺肝”则表达了竹子给予人们心灵深处的慰藉和力量,如同清风拂面,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舒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特性的描绘,寓意深远,既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又蕴含了对高尚人格的颂扬,以及对人生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哲思。
入蜀过匡庐,秋风宿东林。
月出断山口,满窗松竹阴。
袅袅一枝烛,道人语夜深。
亦设饼果供,慰此羁旅心。
犹恨非远公,无酒遣我斟。
明日下山去,叹息难重寻。
回首四十年,驹隙何骎骎。
旧游不可到,怅望空长吟。
巷南巷北秋月明,东家西家读书声。
官闲出局各无事,冷落往往思同盟。
出门相寻索一笑,亦或邂逅因俱行。
黄中掀髯语激烈,韶美坚坐书纵横。
子充清言喜置酒,赤梨绿柿相扶檠。
寒灯耿耿地炉暖,宫门风顺闻疏更。
故交一作霜叶散,外物已付秋毫轻。
两穷相遭世果有,我与邹子俱南征。
豫章高安本一郡,挂帆起柂无三程。
簿书衮衮不少借,怀抱郁郁何由倾。
明年君归我亦去,早卜三亩开柴荆。
软红旧路莫重蹋,二升脱粟同煨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