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从西来,事者极梁武。
岩幽与水曲,结构无遗土。
穷山林干尽,竭海珠玑聚。
况即侍从臣,敢爱烟波坞。
幡条玉龙扣,殿角金虬舞。
释子厌楼台,生人露风雨。
今来四百载,像设藏云浦。
轻鸽乱驯鸥,鸣钟和朝橹。
庭蕉裂旗旆,野蔓差缨组。
石上解空人,窗前听经虎。
林虚叶如织,水净沙堪数。
遍问得中天,归脩释迦谱。
浮屠从西来,事者极梁武。
岩幽与水曲,结构无遗土。
穷山林干尽,竭海珠玑聚。
况即侍从臣,敢爱烟波坞。
幡条玉龙扣,殿角金虬舞。
释子厌楼台,生人露风雨。
今来四百载,像设藏云浦。
轻鸽乱驯鸥,鸣钟和朝橹。
庭蕉裂旗旆,野蔓差缨组。
石上解空人,窗前听经虎。
林虚叶如织,水净沙堪数。
遍问得中天,归脩释迦谱。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佛教浮屠的宏伟与古老,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深厚感情。诗中“浮屠从西来,事者极梁武”表明这座浮屠自古以来便有其存在,并且与梁武帝时期有关联,暗示着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传承。
接下来的“岩幽与水曲,结构无遗土”则描绘了浮屠所处环境的险峻与自然之美,以及建筑的精巧无遗,似乎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紧接着,“穷山林干尽,竭海珠玑聚”表达了建造浮屠时对资源的极致搜刮和珍贵物品的集中,这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工艺之精,也反映出人们对于佛教信仰的虔诚。
“况即侍从臣,敢爱烟波坞”则转向个人情感,诗人身为侍从,虽然身份低微,但仍敢于表达自己对这座古老浮屠所怀抱的深厚情感。而“幡条玉龙扣,殿角金虬舞”则是对浮屠装饰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华丽的装饰展现了浮屠的庄严与神圣。
“释子厌楼台,生人露风雨”一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佛教僧侣对于繁复建筑的淡然,而普通百姓则直接面对自然的风霜雨雪。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强化了诗中关于生命、信仰与自然关系的主题。
“今来四百载,像设藏云浦”表明时间流逝四百年,这座浮屠如同被云雾环绕的山谷中的宝贵遗迹。紧接着,“轻鸽乱驯鸥,鸣钟和朝橹”则是对自然界声音的描写,以及寺院中钟声与晨曦交织在一起的和谐画面。
“庭蕉裂旗旆,野蔓差缨组”一句,则通过对植物生长的情景描绘,表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自然演变。最后,“石上解空人,窗前听经虎”则是对佛教修行者与大自然共处的和谐状态,以及寺院中僧侣静心聆听经文的情景描写。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自然美景以及宗教文化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化传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反映出个人对于信仰与生活态度的思考。
日往月来运不已,寒暑递催?谁始。
屈信相感本无心,橐籥万物孰愈此。
自我东行今月馀,塞程正值清秋美。
朝逐原兽控青骢,夜览封章兰燄紫。
行过村落咏桑麻,时坐溪头捕鲂鲤。
分堋较射燕嘉宾,更复行宫视甘旨。
旁人云我身已劳,我觉我心甚安止。
设使憧憧复摇摇,九重宴坐岂其是。
穷神至化我未能,且学郑崇心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