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依韵和乌程李著作四首.早春游南园》
《依韵和乌程李著作四首.早春游南园》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东国春归早,南园百卉宜。

萱芽开翠颖,杏萼破烟姿。

青垄将鸣雉,乔林未啭鹂。

石尤风莫起,芳物畏君吹。

(0)
翻译
东方的春天来得早,南方的花园百花盛开。
萱草的嫩芽展现出翠绿的尖端,杏花的苞蕾在烟雾中绽放姿态。
田野上野鸡将要鸣叫,高大的树林中黄鹂尚未开始婉转歌唱。
即使有石尤风也无法掀起波澜,因为美好的事物都畏惧你的吹拂。
注释
东国:指东方的国家或地区。
春归:春天的到来。
南园:南方的花园。
百卉:各种各样的花卉。
萱芽:萱草的嫩芽。
翠颖:翠绿色的尖端。
杏萼:杏花的花苞。
破烟姿:在烟雾中显现美丽的姿态。
青垄:青色的田垄。
鸣雉:野鸡鸣叫。
乔林:高大的树林。
啭鹂:黄鹂的鸣叫声。
石尤风:形容微小的风。
莫起:无法掀起。
芳物:美好的事物。
畏:畏惧。
君吹:你的吹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乌程李著作四首·早春游南园》中的第四首。诗人通过对早春南园景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首句“东国春归早”,点明了江南地区春天来得较早的特点,暗示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敏感与喜爱。接下来,“南园百卉宜”进一步强调了南园的花卉繁多,适宜观赏。

“萱芽开翠颖,杏萼破烟姿”两句,通过“萱芽”和“杏萼”的形象,生动描绘了花草初绽的清新与娇嫩,翠绿的萱草芽尖和含苞待放的杏花,都富有诗意,展现出早春的勃勃生机。

“青垄将鸣雉,乔林未啭鹂”则转向了动物世界,青田间的野鸡即将发出鸣叫,而高大的树林中鸟儿尚未开始婉转歌唱,这样的画面宁静而富有动态感。

最后两句“石尤风莫起,芳物畏君吹”以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呵护之情。他说石头上的微风都不敢轻易吹动,生怕破坏了这满园的芬芳。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充分体现了梅尧臣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述婚·其三

慈闱黄鹄苦,子舍白华贫。

菽水凭诸弟,关山隔一春。

乱离鸡在国,高尚亦依人。

庑下须裘褐,相将作隐沦。

(0)

宣府作·其二

辽后多遗迹,人怜避暑宫。

塞花明宝靥,边月满雕弓。

二水桑乾合,三云大漠通。

花园经上下,歌管慰飘蓬。

(0)

赠张丈天生

八月鶗鴂呜,愁云何浩浩。

长松生路旁,不如高冈草。

夫子搴芳逢此时,饥来可有金光芝。

自堪绝粒同龚胜,谁向披裘识启期。

中原战争方惨淡,鹿门山上多冰鉴。

谁为伏龙与凤雏,我欲从之问阴符,兼之风角天文书。

徉狂予非高阳徒,九龄好道守丹炉。

丹成欲济苍生厄,未遂轩皇升鼎湖。

鼎湖龙去亦已久,我寻衣冠往天寿。

铁壁斜攀湖岭西,银山直抵居庸口。

荆棘纵横虎作群,守陵不见羽林军。

花落锦城哀望帝,月明瑶瑟怨湘君。

一丝正统悬天地,六尺真孤托水云。

离忧我亦同山鬼,思灵修兮纷流涕。

蘼芜采得贻何人,念尔丘园白发新。

葛巾定漉陶潜酒,渭水应垂尚父纶。

垂纶兮千尺,漉酒兮百石。

庄周蝴蝶和天倪,醉后安知朝日白。

(0)

赠友·其四

桃虫化为雕,群飞啄九州。

凤凰集于蓼,饥渴常怀忧。

与君志天爵,仁义交绸缪。

惕厉处明夷,保身随波流。

瓶罍贵相资,箕毕贵相求。

美人乘白云,昆崙去悠悠。

吾将为造父,往御彼骅骝。

(0)

留别羊城诸子·其一

大鱼啖虾䱉,小鱼啖沮洳。

风波一失所,微沫犹相濡。

吁嗟尔君子,念我如黔娄。

养亲无甘毳,从君无骊驹。

怀宝而迷邦,前路多忧虞。

王孙诛淖齿,伍子干阖庐。

所愧病无能,日暮空踟蹰。

(0)

藕泉为孔少府赋

莲花峰下学宫成,宫外新泉以藕名。

有本知为君子泽,一泓先得圣人清。

凉生肝鬲同冰饮,静写须眉似镜明。

洙泗渊源湮已久,赖公重此濯吾缨。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黄姬水 贺双卿 黄宗羲 欧阳建 刘言史 李濂 洪秀全 梁佩兰 许衡 李渊 高明 蔡清 陆釴 殷尧藩 梁同书 周敦颐 嵇康 张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