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游庾公楼,俯仰三十载。
触目昔人非,惟有庐山在。
巴峡挟洞庭,彭蠡注沧海。
奔涛何时休,故道终不改。
扁舟事如昨,缁鬓忽已皠。
俗隘路方棘,体病气未馁。
春尽困旅琐,此意果谁待。
欲见湘南人,问之以兰茝。
川途恐寇暴,徒御鲜资贿。
危肠日九回,山茹且归采。
薄游庾公楼,俯仰三十载。
触目昔人非,惟有庐山在。
巴峡挟洞庭,彭蠡注沧海。
奔涛何时休,故道终不改。
扁舟事如昨,缁鬓忽已皠。
俗隘路方棘,体病气未馁。
春尽困旅琐,此意果谁待。
欲见湘南人,问之以兰茝。
川途恐寇暴,徒御鲜资贿。
危肠日九回,山茹且归采。
诗人以一种淡然的口吻,述说了对庾信楼的多次拜访,以及对岁月流逝和昔日英雄辈出的感慨。"薄游庾公楼"一句,便是引出全篇的主旨——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俯仰三十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深切体会,通过不断地眺望和仰望,感受着岁月在庾信楼这座建筑上的印记。
"触目昔人非,惟有庐山在"则是表现出历史人物的消逝,只留下自然景观如庐山依旧。这种对比强烈地凸显了人类生命的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照。这不仅是诗人的个人感慨,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人们对于历史变迁、英雄辈出的深深怀念。
接下来的几句"巴峡挟洞庭,彭蠡注沧海。奔涛何时休,故道终不改"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其中蕴含着对自然力量和历史规律不可抗拒性的认识。这里的“故道”指的是长河流域的自然法则,即便是时间的洪流,也无法改变它们。
随后,诗人转向个人生命的体验"扁舟事如昨,缁鬓忽已皋。俗隘路方棘,体病气未馁"。这里的“扁舟”和“缁鬓”,分别象征着过往的生活片段与年华的流逝。而“俗隘路方棘,体病气未馁”则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事的迷茫以及个人健康状况的担忧。
在最后几句中"春尽困旅琐,此意果谁待。欲见湘南人,问之以兰茝。川途恐寇暴,徒御鲜资贿。危肠日九回,山茹且归采",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复杂。他在春尽时节中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于旅途中的困顿和不安的情绪。这里的“兰茝”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物品或信息,而非植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庾信楼的反复拜访,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英雄辈出的怀念,以及个人生命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力量和历史规律不可抗拒性的认识,以及对于个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环境的深刻体会。
望园临柰苑,王城对邺宫。
还从飞阁内,遥见崛山中。
天衣疑拂石,凤翅欲凌空。
云甍犹带雨,莲井不生桐。
盘承云表露,铃摇天上风。
月出琛含采,天晴幡带虹。
周星疑更落,汉梦似今通。
我后情初照,不与伊川同。
方应捧马出,永得离尘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