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隐清风几百年,长松脩竹满坛前。
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
吏隐清风几百年,长松脩竹满坛前。
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刘霆午的《题梅仙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悟。
"吏隐清风几百年"一句,以“吏”指古时掌管文献档案的小官吏,暗示历史悠久,清风如同岁月的见证,静默无声却又清晰可辨。"长松脩竹满坛前"则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长松和脩竹在梅仙坛前郁郁葱葱,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两句"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诗人借用古代“三书”即《尚书》、《春秋》、《易经》的典故,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汉朝的皇帝能够倾听儒家三部圣书中的谏言,那么即使是先生(可能指孔子或者其他圣贤),也不一定愿意成仙。这两句表达了对权力和真理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抉择。
整首诗通过古典文化的引用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历史智慧的追求。
今之刺史古诸侯,孰敢不分天子忧。
自秋徂冬渴雨雪,旬奏空文惭转邮。
得非郡国政未洽,刺史闭閤当自尤。
上赖天子仁且圣,神龙奔走不俟求。
同云千里结雪意,一夕密下诚如羞。
晓来赏心江海上,东望不见三神丘。
浑祛厉气发和气,明年黍稷须盈畴。
烟郊空阔猎者健,酒市暖热沽人稠。
光精璨璨夺剑戟,清寒拂拂生衣裘。
铃斋贺客有喜色,饮酣歌作击前筹。
常愿帝力及南亩,尽使风俗如东邹。
谁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
姑苏从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
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偎红杏遮。
来蚤又抛泉石去,茫茫荣利一吁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