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
《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全文
宋 / 释清远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龙门结夏胜诸方,大地山河为举扬。

若向九旬参得透,更无佛法可商量。

(0)
鉴赏

这首宋代释清远的偈颂,以“龙门结夏”开篇,描绘了一幅在佛教圣地龙门进行法会的场景,象征着修行者聚集一处,共同探讨佛法,其影响力遍及整个大地山河。"胜诸方"一词,强调了这次法会的非凡意义和广泛影响。

接着,“大地山河为举扬”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法会的影响比作能举起整个大地山河,形象地表达了佛法的深远和广大,以及它对世间万物的启示与影响。

“若向九旬参得透”中的“九旬”,在佛教中常指僧人闭关修行九十天,此处可能是指长时间深入禅定或精进修行。这句诗意味着,如果有人能够在这长时间的修行中领悟透彻,那么他将获得深刻的洞见。

最后,“更无佛法可商量”则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实践佛法后,他将不再需要进一步讨论或解释佛法,因为佛法的真理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句话体现了佛法的内在性和直接性,强调了个人体验和内省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偈颂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修行的高深境界和其对个体心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传达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普适性。

作者介绍

释清远
朝代:宋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猜你喜欢

东钱湖

湖草青青湖水平,酒航西渡入空明。

月波夜静银浮镜,霞屿春深锦作屏。

丞相祠前惟古柏,读书台上但啼莺。

年年谢豹花开日,犹有游人作伴行。

(0)

桃源行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0)

题李次云窗竹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0)

自性真佛解脱颂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0)

自题厅堂

发上等愿,享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

(0)

斋联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0)
诗词分类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诗人
于右任 徐鹿卿 史达祖 揭傒斯 冯煦 李鸿章 岑安卿 施肩吾 曹雪芹 江淹 廖刚 严羽 刘秉忠 武元衡 柳宗元 高攀龙 吾丘衍 陈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