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结夏胜诸方,大地山河为举扬。
若向九旬参得透,更无佛法可商量。
龙门结夏胜诸方,大地山河为举扬。
若向九旬参得透,更无佛法可商量。
这首宋代释清远的偈颂,以“龙门结夏”开篇,描绘了一幅在佛教圣地龙门进行法会的场景,象征着修行者聚集一处,共同探讨佛法,其影响力遍及整个大地山河。"胜诸方"一词,强调了这次法会的非凡意义和广泛影响。
接着,“大地山河为举扬”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法会的影响比作能举起整个大地山河,形象地表达了佛法的深远和广大,以及它对世间万物的启示与影响。
“若向九旬参得透”中的“九旬”,在佛教中常指僧人闭关修行九十天,此处可能是指长时间深入禅定或精进修行。这句诗意味着,如果有人能够在这长时间的修行中领悟透彻,那么他将获得深刻的洞见。
最后,“更无佛法可商量”则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实践佛法后,他将不再需要进一步讨论或解释佛法,因为佛法的真理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句话体现了佛法的内在性和直接性,强调了个人体验和内省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偈颂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修行的高深境界和其对个体心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传达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普适性。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自性真佛解脱颂》【唐·慧能】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https://shici.929r.com/shici/fNNsWw8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