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这首诗名为《桃源行》,由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诗中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乱世的无奈。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荒诞不经的景象,以此比喻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悲惨。望夷宫是一处古代遗迹,而鹿被误认为是马,则暗示了观念的混淆;秦人在长城下半死,形容战争带来的巨大苦难。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引用了《庄子》中的故事,商山四皓隐居避世,而诗中的人物则选择在桃源中种植桃树,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描述了诗人在桃源中耕耘多年的努力,以及这种简单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采摘果实,用枝叶作为燃料,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这两句表达了在桃源中,人们虽然有血缘关系,但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君臣纷争,回归到了最原始的人伦关系。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诗人在桃源中与渔夫(捕鱼的人)相遇,他们之间的交流简单而纯粹,体现了一个没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世界。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奈感。人们在世俗社会中往往不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桃源中的人们则对外界的一切变动都浑然不觉。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诗人听到远方的战争消息,只能在春风中轻拭泪痕,表达了对战乱的无力感和深深的悲哀。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结尾两句诗中提到了历史的轮回与不可逆转。重华(指帝都长安)曾经辉煌一去不复返,而天下的纷争如同历代兴衰一般,反复无常。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桃源的理想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乱世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昨夜星照泥,通宵雨达曙。
潇江汇众水,欲载孤城去。
触石郁而怒,冲洲益骄倨。
喧豗震山麓,哀响彻官署。
凭栏一纵观,雪浪排银锯。
气势压吕梁,猛急过滟滪。
白龙挟素虬,共捧冯夷驭。
风波浩荡中,正轸垂堂虑。
寄言行客子,维舟莫匆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