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白石如□屯,苏诗说项石以尊。
我临定武寻遗迹,寒雅叫树山黄昏。
丹青思命传神手,塾师徒遇三家村。
规模才得具约略,若为祠宇若为门。
一峰已点长髭眼,三径应貌香光魂。
古屋萧萧阒以寂,疏松落落盘其根。
憩游为想韩苏躅,苔藓全蚀波涛痕。
由来忘筌乃近道,刻舟求者奚足论。
此物颇幸仇池石,至今安在高丽盆。
剪烛清吟参结习,地炉活火方温存。
磊磊白石如□屯,苏诗说项石以尊。
我临定武寻遗迹,寒雅叫树山黄昏。
丹青思命传神手,塾师徒遇三家村。
规模才得具约略,若为祠宇若为门。
一峰已点长髭眼,三径应貌香光魂。
古屋萧萧阒以寂,疏松落落盘其根。
憩游为想韩苏躅,苔藓全蚀波涛痕。
由来忘筌乃近道,刻舟求者奚足论。
此物颇幸仇池石,至今安在高丽盆。
剪烛清吟参结习,地炉活火方温存。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对古代遗迹的探访之旅,充满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古代文化遗存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磊磊白石如□屯”,以“磊磊”形容石头堆积的样子,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壮观的景象。接着,“苏诗说项石以尊”引用苏轼的诗句,借以表达对这些石块的尊崇之情,同时暗含了对古代文人墨客精神的追忆。
“我临定武寻遗迹”一句,点明了这次探访的目的地——定武,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地方。诗人在这里寻找着古代文化的痕迹,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寒雅叫树山黄昏”描绘了一幅静谧而雅致的画面,山林在黄昏时分显得格外宁静,寒风中似乎传来树木的低语,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丹青思命传神手,塾师徒遇三家村”,表达了对艺术家和教育者的尊敬,认为他们才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规模才得具约略,若为祠宇若为门”,诗人在这里探讨了如何保护和展示这些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祠宇或门楼的想法,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
“一峰已点长髭眼,三径应貌香光魂”,通过比喻的手法,诗人描绘了山峰和道路的形象,赋予它们以生命和灵魂,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古屋萧萧阒以寂,疏松落落盘其根”,描绘了一座古老而寂静的房屋,周围是疏落的松树,根系盘旋其中,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憩游为想韩苏躅,苔藓全蚀波涛痕”,诗人想象着在这样的环境中休息游玩,仿佛能感受到韩愈和苏轼的足迹,以及历史的痕迹被苔藓覆盖,如同波涛留下的印记。
最后,“由来忘筌乃近道,刻舟求者奚足论”,诗人引用了庄子的名言,表达了对追求真理和理解历史本质的深刻思考,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表面的形式,深入事物的本质。
“此物颇幸仇池石,至今安在高丽盆”,诗人提到仇池石,这是一种珍贵的石材,表达了对这种文化遗产能够保存至今的庆幸之情。
“剪烛清吟参结习,地炉活火方温存”,诗人结束时,以自己在烛光下清吟诗歌,以及地炉中的火焰作为温暖的象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的描绘,以及对艺术、教育、历史等主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
日出群动发,大小各有营。
之子何所为,泊然坐沈冥。
抽翰掞华辞,踯躅畏时英。
累却不遽前,一出万象惊。
衔杯藉高咏,指顾浮云凝。
勖哉深沉思,此物未可轻。
奚必公与卿,然后展高名。
不见扬马辈,为郎动西京。
日子启北辕,密懿遵江垾。
念昔火乍流,兹今冰未泮。
如何违盻间,相携就涂炭。
冥摄不待符,当暮宁容旦。
百岁若须臾,况乃未过半。
虽匪邺下才,能忘子桓叹。
浮荣诱人老,流景疾于窜。
慨靡黄金术,可以凌霄汉。
窃聆无生言,庶几叶幽玩。
东海焉可耕,衡庐不足家。
常闻金天女,漱液若木华。
高掌郁千寻,上有青莲花。
拍手呼鸾鸿,竦身凌紫霞。
子晋相绍介,洪崖御我车。
朱唇粲贝齿,永愿托姻娅。
碧藕吐瑶丝,火枣纷如瓜。
玉盎澄天酒,龙虎卫灵砂。
欢乐光景驶,千岁未为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