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檐涂炭坐吞声,愁绝台澎半壁倾。
裹革未闻谁报国,投鞭翻诩又翻营。
六州铸铁难成错,五利和戎望罢兵。
寄语伤心诸父老,中原早自坏长城。
穷檐涂炭坐吞声,愁绝台澎半壁倾。
裹革未闻谁报国,投鞭翻诩又翻营。
六州铸铁难成错,五利和戎望罢兵。
寄语伤心诸父老,中原早自坏长城。
这首诗《感事后四首》以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描绘了国家危难之际的悲壮景象。诗人通过“穷檐涂炭坐吞声”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接着,“愁绝台澎半壁倾”则点明了台湾、澎湖等地被外敌侵占的严峻现实,让人心生悲愤。
“裹革未闻谁报国,投鞭翻诩又翻营”两句,揭示了战争中将士们英勇牺牲却未见国家真正得胜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口称爱国却实际玩弄权谋、无益于国事的人。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真正为国捐躯者的怀念,以及对那些虚伪言行者的批判。
“六州铸铁难成错,五利和戎望罢兵”则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和平的渴望。六州铸铁不成错,意味着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无法改变错误的决策;而希望通过外交手段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最后,“寄语伤心诸父老,中原早自坏长城”一句,直接呼吁民众共同关注国家命运,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民众团结一致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深刻忧虑,也展现了其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武林乡,占第一湖山,咏画争巧。
鹫石飞来,倚翠楼烟霭,清猿啼晓。
况值禁垣师帅,惠政流入欢谣。
朝暮万景,寒潮弄月,乱峰回照。天使寻春不早。
并行乐,免有花愁花笑。持酒更听,红儿肉声长调。
潇湘故人未归,但目送游云孤鸟。际天杪。
离情尽寄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