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一》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一》全文
宋 / 释清远   形式: 偈颂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根尘既谢,镜光现前。心法双亡,如何则是。

赤??身无妄想,眼闻耳见离攀缘。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心与法的关系,以及通过去除杂念和执着,达到心灵纯净的状态。诗中提到“心是根,法是尘”,形象地将心灵比作根基,而外界的观念、事物则如同落在心上的尘埃。通过比喻,诗人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清除这些“尘埃”(即杂念和执着),让内心回归纯净,从而揭示出“性即真”的真理。

“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这句话强调了去除心灵上的障碍(如杂念和执着)的重要性,只有当这些障碍被清除后,本真的自我才能显现。这里的“心法双亡”可能是指在去除杂念的同时,也消除了对法(即外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执着,达到一种超越了世俗认知的境界。

“根尘既谢,镜光现前。” 这部分进一步解释了去除杂念的过程,就像根除掉树上的尘埃,使得镜子般的内心得以显现其自然的光芒。这里使用了“根尘”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去除心灵杂质的过程。

最后,“心法双亡,如何则是。赤??身无妄想,眼闻耳见离攀缘。” 这部分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在达到心法双亡的状态后,如何继续前进?诗人给出的答案是保持内心的纯净,如同赤身无妄想,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都不再受外物的牵绊或影响,达到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智慧,引导读者探索心灵净化的过程,以及在去除杂念和执着之后,如何达到心灵的真正自由和平静。

作者介绍

释清远
朝代:宋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猜你喜欢

喻邦相即署中建楼题曰信美索诗为赋四绝·其四

不道青衫客异邦,钱塘江外是浔阳。

扁舟若趁滕王宴,一夜南风到豫章。

(0)

渡钱塘七首·其四

十二楼台倚碧空,安期亦在紫云东。

璚车笑指相逢处,摘取蟠桃万树红。

(0)

夏日双树园閒居檃括昔人成语作十绝句·其十

左持鹦鹉杯,右把鸬鹚杓。

拍浮酒缸中,生计长不恶。

(0)

题祝生无殊潇湘坐同司马汪公二首·其一

万绿围轩窗,蒲团弄秋色。

时听湘夫人,云中鼓瑶瑟。

(0)

王恒叔山居杂咏十首·其五钓亭

玉璜钓姬公,羊裘钓汉祖。

奇哉清静君,玄成钓万古。

(0)

王恒叔山居杂咏十首·其三莲社

西来有别传,自得碧筒趣。

肯使柴桑公,攒眉独归去。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赵湘 申时行 李世民 杨奂 海瑞 徐凝 冯延巳 夏完淳 张可久 曹邺 归有光 陈赓 党怀英 杨炯 李壁 戎昱 张载 潘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