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节违双阙,天书下百蛮。
雨蒸归日路,云合去时山。
岭表兵犹动,滦阳驾未还。
安边数策在,不得犯龙颜。
使节违双阙,天书下百蛮。
雨蒸归日路,云合去时山。
岭表兵犹动,滦阳驾未还。
安边数策在,不得犯龙颜。
这首元代诗人傅若金的《六月二十八日至京》描绘了使节远行至京城的场景,充满了对国家边疆安全与君王关注的深切忧虑。
首句“使节违双阙”,以“双阙”象征朝廷,使节离京远行,暗示着国家事务的复杂与遥远。接着,“天书下百蛮”,“天书”喻指皇帝的旨意,传达给远方的蛮夷之地,展现了皇权的威严与深远影响。“雨蒸归日路,云合去时山。”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渲染出旅途的艰难与漫长,同时也暗含了对未知挑战的畏惧与期待。
“岭表兵犹动,滦阳驾未还。”这里“岭表”指南方边疆,“滦阳”可能是指北方边境或某个特定地点,这两句表达了边疆战事未息,君王尚未归来,流露出对国家边防安全的担忧和对君主行踪的关切。
最后,“安边数策在,不得犯龙颜。”“安边”即安定边疆,诗人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但未能直接呈献给君王,表达了对自身谏言无法被采纳的无奈与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也有对君主的忠诚与敬仰,体现了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
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
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
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
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
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
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褰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
鸣鸠得美荫,困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