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午无蜀可也,孙氏画江守之。
轻裘缓带自若,拔刀斫案不疑。
典午无蜀可也,孙氏画江守之。
轻裘缓带自若,拔刀斫案不疑。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典午无蜀可也,孙氏画江守之"表明将军手握重兵,拥有控制局势的能力,而孙氏所画的是他坚守江防的情景。"轻裘缓带自若,拔刀斫案不疑"则形象地展示了他的从容与果断,似乎在说,即使穿着轻便的衣甲,他依旧保持着悠然之态,但一旦拔出刀剑,斩破桌案,无丝毫犹豫。
诗中的意境和语言都极富表现力。"典午无蜀可也"中“典”字意味着掌握,“午”则象征着中央或关键的位置,“无蜀可也”暗示了将军对战局的绝对控制。这一句通过强烈的动作和坚定的话语传达出将军的决心与力量。
"孙氏画江守之"可能是指某位名叫孙的艺术家所绘制的画,描绘的是将军守卫着江防的情景。这里的“画”字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再现,更是对将军英勇守护的精神写照。
"轻裘缓带自若"中,“轻裘”和“缓带”都是形容词,指的是将军穿着轻便且宽松的服饰,这种装束通常不适合激烈的战斗场景,但在这里却显示了他的从容与镇定。"自若"二字,则表达了一种泰然自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而“拔刀斫案不疑”则极具戏剧性,"拔刀"和"斩案"都是动作性的描写,显示了将军在关键时刻的果断与迅速。"不疑"二字,则表达了一种毫无犹豫的心态,他所做的一切行动都无需再思。
整体来看,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和动作,勾勒出一位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与决断,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从容与自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英雄形象塑造手法。
淡水向南趋,乘涨多纡折。
古社依上流,番社参差列。
日暮乃停骖,乍望心如结。
篱缺见溪光,沙岸水方齧。
谋将社寮移,众番情辞切。
我与番众谋,非可一言决。
相度宜周详,经费宜樽节。
暂施堤防功,且待秋潦竭。
秉烛坐中庭,劝谕均晓彻。
老番共扶携,幼番各持挈。
惇庞诚可嘉,整肃尤可悦。
忧劳长善心,此理信前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