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愁心减,应求刺眼稀。
安能需雨蔓,复使怨人归。
逼处真而罪,芟除莫我非。
前山无数碧,相对岂无违。
未必愁心减,应求刺眼稀。
安能需雨蔓,复使怨人归。
逼处真而罪,芟除莫我非。
前山无数碧,相对岂无违。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除草》。诗中以除草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批判。
首句“未必愁心减”,开篇即点出除草虽是日常之事,却可能触动人心,引发愁思。接着“应求刺眼稀”一句,进一步说明除草虽是必要之举,但过于频繁或过于显眼,反而会让人感到不适。诗人通过“安能需雨蔓,复使怨人归”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过度的干预或不适当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怨言。
“逼处真而罪,芟除莫我非”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某些行为或政策的质疑与批评,认为它们虽然看似真实,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不应被指责的人却往往无法得到公正对待。最后,“前山无数碧,相对岂无违”以自然景象作结,暗示即便在美好的环境中,也可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提醒人们在追求美好时,也要警惕潜在的矛盾与冲突。
整首诗通过除草这一日常场景,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
閒庵笔底回三春,平生爱为梅写真。
只今龙钟已八十,双瞳挟电摇青旻。
芒鞋辙迹半天下,学语儿曹读君画。
孤根踞铁几经年,转作平梢月倒挂。
我家破屋同蜗牛,素壁悬来春复秋。
试携纤练觅天巧,门外观者何其稠。
真花著雪苔枝丑,君为描摸应添瘦。
朝开暮落春不留,岂若墨本堪不朽。
临风静玩意趣长,何当烂熳挥满床。
孤山老人醉中见,便欲信手赋暗香。
吴民嗜钱如嗜饴,天属之爱亦可移。
养女日夜望成长,长成未必为民妻。
百金求师教歌舞,便望将身赡门户。
一家饱暖不自怜,傍人视之方垂涎。
朱门列屋争妍丽,百计逢迎主人意。
常时疏弃自悲啼,一旦承恩多妒忌。
古人怕为荡子妇,夜夜孤眠泪如雨。
今人甘为贵人妾,得意失意花上月。
荡子不归宁空房,主人喜怒多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