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台前靡不逢,免将明暗諕盲聋。
当初贬著文殊处,笑杀寒山者老翁。
甘露台前靡不逢,免将明暗諕盲聋。
当初贬著文殊处,笑杀寒山者老翁。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诗人以“甘露台”为背景,巧妙地运用了“明暗”与“盲聋”的比喻,揭示了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的道理。同时,“文殊”与“寒山”两位佛教高僧的典故,不仅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内涵,也寓意着智慧与超脱的精神追求。
“甘露台前靡不逢”,开篇即以“甘露台”这一象征吉祥、清净之地,引出所有事物都可能在此相遇的情境,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多变。接着,“免将明暗諕盲聋”一句,通过对比光明与黑暗,以及如何对待这两种极端状态的态度,提醒人们不应因外界环境的好坏而迷失自我,应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平和,避免被外在的明暗所迷惑,影响到内心的感受与判断。
“当初贬著文殊处,笑杀寒山者老翁。”这里借用佛教中两位著名高僧的故事,文殊菩萨以其智慧著称,而寒山子则以隐逸生活和诗歌创作闻名。诗人通过这两者的对比,表达了对智慧与超脱精神的推崇。文殊菩萨在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应对,与寒山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共同构成了对人生智慧与精神境界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典故,探讨了人生哲学中的诸多问题,如面对困境的态度、智慧与超脱的重要性等,富有深意,值得细细品味。
莲花深红莲叶绿,平沙月上鸳鸯宿。
青腰三板兰作桡,月下莫愁歌一曲。
移舟入花花转深,花深调苦难为音。
江边夜半谁相语,只有婵娟知此心。
露花渐白月渐午,刺舟自觅来时路。
明朝系缆柳边门,却在夜来潮落处。
玄楼矗城端,檐影堕水涯。
凭阑对堤草,鸣橹飞浪花。
旧闻会昌湖,一望十里赊。
藩篱孰定地,相入如犬牙。
河间寻丈波,仅可通行艖。
芙蕖已销落,寒水浮枯葭。
佳景不及远,兴思重咨嗟。
夫人各有思,所异正与邪。
潮汐荡漓薄,郑卫生淫哇。
君子善发虑,身通心则遐。
徘徊兴未已,古木啼昏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