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深红莲叶绿,平沙月上鸳鸯宿。
青腰三板兰作桡,月下莫愁歌一曲。
移舟入花花转深,花深调苦难为音。
江边夜半谁相语,只有婵娟知此心。
露花渐白月渐午,刺舟自觅来时路。
明朝系缆柳边门,却在夜来潮落处。
莲花深红莲叶绿,平沙月上鸳鸯宿。
青腰三板兰作桡,月下莫愁歌一曲。
移舟入花花转深,花深调苦难为音。
江边夜半谁相语,只有婵娟知此心。
露花渐白月渐午,刺舟自觅来时路。
明朝系缆柳边门,却在夜来潮落处。
这首元代诗人周竹坡的《莫愁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月下莲花、鸳鸯宿眠、舟行花间、寻觅归途的宁静画面,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首句“莲花深红莲叶绿,平沙月上鸳鸯宿”,开篇即以莲花的深红与莲叶的翠绿对比,营造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接着点明月光洒在平沙之上,鸳鸯在月色中安眠,静谧而和谐的景象跃然纸上。
“青腰三板兰作桡,月下莫愁歌一曲”两句,诗人将注意力转向了划船者,以“青腰三板”形容船桨,形象生动;“月下莫愁歌一曲”则借用了莫愁女的故事,表达了在月光下歌唱的自由与美好,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
“移舟入花花转深,花深调苦难为音”描绘了舟行花间的场景,随着船只深入花丛,歌声难以传远,暗示了情感的细腻与微妙。
“江边夜半谁相语,只有婵娟知此心”一句,诗人通过江边夜半的对话,巧妙地将月亮(婵娟)拟人化,赋予其理解人类情感的能力,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最后,“露花渐白月渐午,刺舟自觅来时路”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与寻找归途的过程,露水渐白,月升至午,暗示着一天的开始,而“刺舟自觅来时路”则表达了对过去记忆的追寻与珍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探索,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