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经冬又涉春,年光冉冉暗催人。
要荒一去三千里,晦朔俄惊十二旬。
绝代方言空问俗,蓬山直舍已凝尘。
汗青何日成书去,头白常惭窃禄频。
倏忽经冬又涉春,年光冉冉暗催人。
要荒一去三千里,晦朔俄惊十二旬。
绝代方言空问俗,蓬山直舍已凝尘。
汗青何日成书去,头白常惭窃禄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颂所作的《奉使还至近畿先寄史院诸同舍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描述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经历,表达了对时光荏苒、岁月匆匆的感慨。"倏忽经冬又涉春,年光冉冉暗催人",这两句描绘了季节更替之快,让人感受到时光如梭,悄无声息地催人老去。"要荒一去三千里,晦朔俄惊十二旬",诗人以遥远的行程和短暂的月圆月缺为喻,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飞逝。
"绝代方言空问俗,蓬山直舍已凝尘",这里的"方言"和"蓬山直舍"可能指的是与故乡或旧友的联系,暗示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人事变迁的感触。"凝尘"则象征着物是人非,时光留下的痕迹。最后两句"汗青何日成书去,头白常惭窃禄频",诗人感慨何时能将历史记录下来,同时对自己在年纪渐长时仍领取俸禄感到惭愧,流露出对功业未竟的自省和对过去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感叹,以及对个人责任和历史记录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