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巾曾入紫宸朝,归向名山驻绿轺。
龟脱生筒无俗累,鹤存瘦骨有仙标。
三元饥饭杯犹在,五色香烟火已消。
应复神游易仙馆,人间楚些若为招。
鹿巾曾入紫宸朝,归向名山驻绿轺。
龟脱生筒无俗累,鹤存瘦骨有仙标。
三元饥饭杯犹在,五色香烟火已消。
应复神游易仙馆,人间楚些若为招。
这首元代张翥的《挽张伯雨宗契(其二)》描绘了诗人对故友张伯雨的怀念之情。首句“鹿巾曾入紫宸朝”暗示了张伯雨曾有过显赫的官场经历,但后来选择了归隐名山,驾着绿色的轻车,过上了超凡脱俗的生活。"龟脱生筒无俗累,鹤存瘦骨有仙标"进一步刻画了张伯雨的高洁形象,以龟的脱俗和鹤的清瘦象征他的高尚品格。
"三元饥饭杯犹在,五色香烟火已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简朴、不慕荣华的敬仰,即使生活条件简陋,但精神世界丰富。最后两句“应复神游易仙馆,人间楚些若为招”寄寓了诗人对张伯雨已逝去的灵魂的深深思念,想象他在仙界逍遥,人间的挽歌似乎也无法将他召回。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张伯雨生前生活的描绘和对他仙逝后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其人格风范的赞美和对友情的怀念。
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各问其性情,变之俱不能。
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
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
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
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
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
古寺章陵下,潜公住几年。
安心生软草,灌顶引春泉。
寂寂传灯地,寥寥禁火天。
世间多暗室,白日为谁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