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云秋山空,林暗日卓午。
寺门影遥红,幽敞形搆古。
高僧一指禅,破山作山祖。
石幢镌宝文,珠阁散花雨。
寺后竹千顷,一绿上眉宇。
松间就僧饭,窗际闻樵斧。
枯涧积叶深,叶底暗泉吐。
度杓登山椒,憩足匪一所。
回头俛僧寮,缭曲见窗户。
高处何所闻,嘹嘹雁相语。
谁云秋山空,林暗日卓午。
寺门影遥红,幽敞形搆古。
高僧一指禅,破山作山祖。
石幢镌宝文,珠阁散花雨。
寺后竹千顷,一绿上眉宇。
松间就僧饭,窗际闻樵斧。
枯涧积叶深,叶底暗泉吐。
度杓登山椒,憩足匪一所。
回头俛僧寮,缭曲见窗户。
高处何所闻,嘹嘹雁相语。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邵元直、毛保之一同游览虞山破山寺,直至天龙庵,最后寻找桃源洞的旅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首句“谁云秋山空,林暗日卓午”,开篇即以反问引出,描绘了秋天山林的静谧与深邃,虽是正午时分,但林间的光线似乎被暗淡的氛围所笼罩,营造了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意境。
接着,“寺门影遥红,幽敞形搆古”两句,将视线转向破山寺,远处的寺庙在阳光下投下长长的红色影子,透露出古寺的庄严与历史的沉淀。这里的“幽敞”二字,既描绘了寺庙的开阔,也暗示了其深邃的历史底蕴。
“高僧一指禅,破山作山祖”则赞美了寺中的高僧,通过“一指禅”的修行方式,不仅体现了高僧的修为深厚,也寓意着他们对佛教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石幢镌宝文,珠阁散花雨”描绘了寺庙内的建筑细节,石幢上的宝文象征着智慧与教义的传承,珠阁中散发的花雨,则可能象征着佛法的普照与慈悲。
“寺后竹千顷,一绿上眉宇”转而描写寺后的竹林,一片翠绿延绵不绝,仿佛直接映入了观者的眉宇之间,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松间就僧饭,窗际闻樵斧”则描绘了作者在松林中与僧人共餐的情景,窗外传来樵夫的斧声,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与自然的和谐。
“枯涧积叶深,叶底暗泉吐”通过枯涧与落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静谧与生机,暗泉的流淌则为这静谧增添了几分活力。
“度杓登山椒,憩足匪一所”描述了作者一行人攀登至山顶的过程,虽然旅途劳顿,但并未停下脚步,体现了探索精神与对美景的追求。
“回头俛僧寮,缭曲见窗户”则是在回望寺庙时的景象,通过缭绕的路径和窗户的显现,再次强调了寺庙的深远与神秘。
最后一句“高处何所闻,嘹嘹雁相语”以雁群的对话作为结语,寓意深远,既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文历史的敬仰,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