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板那能谒路傍,扁舟归兴逐浔阳。
参军不恋芙蓉幕,仙尉偏宜薜荔裳。
钓倚宫亭明月近,樵穿庐岳乱云长。
谁言玉树阶除畔,百尺嵯峨在庙廊。
手板那能谒路傍,扁舟归兴逐浔阳。
参军不恋芙蓉幕,仙尉偏宜薜荔裳。
钓倚宫亭明月近,樵穿庐岳乱云长。
谁言玉树阶除畔,百尺嵯峨在庙廊。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参军与仙尉的归隐生活,以及对他们的赞美之情。首联“手板那能谒路傍,扁舟归兴逐浔阳”,以“手板”象征官职,与“扁舟”相对,表现了从官场到自然的转变,归心似箭,随流水前往浔阳,隐含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颔联“参军不恋芙蓉幕,仙尉偏宜薜荔裳”,通过“芙蓉幕”和“薜荔裳”的对比,前者可能象征着官场的繁华与束缚,后者则代表了自然与超脱,表达了对两位友人选择归隐的赞赏,他们不为官场所累,更倾向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颈联“钓倚宫亭明月近,樵穿庐岳乱云长”,描绘了两位友人在月光下的垂钓之乐和穿越庐山云雾的樵夫生活,这两幅画面都充满了宁静与诗意,展现了归隐生活的美好与自在。
尾联“谁言玉树阶除畔,百尺嵯峨在庙廊”,以“玉树阶除畔”比喻官场的荣华与权力,而“百尺嵯峨在庙廊”则象征着庙堂之高,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对归隐生活的推崇,认为真正的价值和成就不在官场的权势与荣耀,而在自然与内心的平静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两位友人归隐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超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束缚的反思,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个人精神自由的渴望。
马上三年,醉帽吟鞭,锦囊诗卷长留。
怅溪山旧管,风月新收。
明便关河杳杳,去应日月悠悠。
笑千篇索价,未抵蒲萄,五斗凉州。
停云老子,有酒盈尊,琴书端可消忧。
浑未办、倾身一饱,淅米矛头。
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
晚天凉也,月明谁伴,吹笛南楼。
臞儒花裓戒,畴昔井眉箴。
危绿擅丘壑,攒丛芗弁簪。
殷勤莳芳垡,浪莽纵疏森。
迥映晴空馥,乘凌阴霰任。
狂俦萦栩蝶,尤物富芳心。
玉蕊真人驭,铃斋水部吟。
烧灯助斜月,吹角伴横参。
树下幽禅观,琼蕤政糁襟。
朱君长桐乡,死食桐乡社。
吏民安君德,君亦爱其下。
遗言于斯葬,存没勿相舍。
自知得民深,千岁谁似者。
任君治新息,宽惠洽鳏寡。
强梁顺教诏,桴鼓不鸣野。
三年去复还,园木裁拱把。
居人敬闾巷,禽鸟依屋瓦。
苍然百尺桧,直干任大厦。
相要勿剪伐,令尹昔所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