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薛嵎重游雁山时所见的景象。首句"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写出了雁山地理位置的高远和平坦,以及湖泊星罗棋布的地形特点。接着的"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表达了山间土地肥沃,适合农耕,但又因为草木茂盛而显得有些荒芜和人迹罕至。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两句,通过描绘仅存的一座小庵和周围的开阔视野,暗示了山势的起伏变化,以及诗人行进过程中的孤独与探索感。最后两句"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则点明了诗人在此处遇见了修行的道士,他们的存在和经课活动为艰难的登山之路带来了些许慰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了雁山的宁静与神秘,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感慨和对知识与信仰的寻求。
二叠忆我平山堂,淮人解事虞开早。
邓尉春暖愁已零,种树供赏清而巧。
岂知青帝有权衡,江北江南不遗照。
春寒才放数枝花,花稀即有稀中好。
是时蜀冈微雪霁,嫩日轻风山路晓。
疏疏点点时或逢,如在商颜寻四老。
颇多惜未盛开人,但取繁华堪笑倒。
江南形胜地,可游亦可居。
君居仅六载,乃有田有庐。
种苣晚成笋,买秧秋作鱼。
官程正发轫,归计已有馀。
君行世所重,君才此方于。
试看一家业,经济我不如。
不如南官去,衣冠就樵渔。
有兴苦未遂,送君意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