溁河无复见龙马,车子锄商乃获麟。
虞夏不存暴易暴,诗书何罪秦又秦。
古来尚有拿舟者,今世那无伐木人。
天地闭时应且隐,确乎不拔为潜鳞。
溁河无复见龙马,车子锄商乃获麟。
虞夏不存暴易暴,诗书何罪秦又秦。
古来尚有拿舟者,今世那无伐木人。
天地闭时应且隐,确乎不拔为潜鳞。
这首诗是宋代丘葵的作品,名为《亦足轩中试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世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于古籍保存与传承的担忧。
首句“溁河无复见龙马”中的“溁河”,有学者认为是指古代的一条河流,但具体名称已不可考。这里,“龙马”象征着汉武帝时期的繁荣和强盛,今不复见,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化。
接着,“车子锄商乃获麟”,“车子”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锄商”则是耕耘之意,而“获麟”则是比喻极难得遇到珍奇异兽,意味着时代的变迁与物种的消失。
第三句“虞夏不存暴易暴”,“虞夏”指的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两个朝代,即虞和夏。诗人感叹这两大朝代已经不复存在,而历史上的暴君暴政层出不穷,表达了对历史无常的哀叹。
第四句“诗书何罪秦又秦”,这里的“诗书”指的是儒家经典,如《诗》、《书》,而“秦又秦”则是批评秦始皇焚书坑儒,企图销毁文化传承。诗人质疑这些经典为何会受到摧毁,表达了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保护。
接下来的两句,“古来尚有拿舟者,今世那无伐木人”,描述了古代还有能驾驭巨木制作船只的人,而在当今则难寻这样的人才。这里“拿舟者”指的是古代的工匠,“伐木人”则是砍伐树木之人,诗人通过这个对比,表达了对现代社会技术和手艺衰退的忧虑。
最后两句,“天地闭时应且隐,确乎不拔为潜鳞”,“天地闭时”可能指的是自然界或宇宙周期性的封闭状态,而“应且隐”则是顺应这个变化而隐藏自己的意思。诗人通过“确乎不拔为潜鳞”表达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珍视与保护,希望它们能像潜伏在水下的鳖甲一样,不被外界所发现和破坏。
整首诗充满了对历史变迁、文化传承、技术衰退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是一篇集历史感慨与哲理思考于一体的佳作。
长安古城尽禾黍,故国荒凉变今古。
秦地山河满夕阳,汉家宫阙随尘土。
咸阳昔时何壮哉,离宫复道飞空回。
五陵白日歌钟起,三辅红尘车骑来。
一朝坐见繁华歇,冠盖散为烟雾灭。
草木犹缠战血腥,丘墟尚带行轮辙。
年代悠悠经几秋,空馀渭水向东流。
回中古道无游辇,关内何门寻故侯。
伤心此地不能道,惆怅雄图成蔓草。
惟有终南万仞青,年年阅尽行人老。
楚水东去远,故人离别心。
登舟望落日,岸绝荆门阴。
晚棹向孤屿,收纶度前林。
天寒大泽暝,鸟没长淮深。
十载梦烟波,幽期共投簪。
白鸥故友待,向我如招寻。
渺渺初月色,嗷嗷飞鸿音。
相思若千里,遥寄沧浪吟。
人生苦乖违,无论兄及弟。
当此严风晨,胡然生远思。
輶车送城闉,执手叹迢递。
借问叹者谁,齐国有二士。
一士良易知,易知获难弃。
譬彼双灵鸟,奇毛各有异。
一飞耀天衢,一养凌霄翅。
会短苦别长,何由判衣袂。
噭噭鸿雁音,聆之不能睇。
我为语阿伯,神物终当媲。
愿仲奋来仪,双鸣无终离。
郢人夸白雪,后世珍其声。本非清庙?,徒为巴国倾。
不闻神人畅,肃雍奏唐庭。
一鼓百兽舞,再鼓凤鸟鸣。
洋洋三鼓乱,天地咸清宁。
嗤彼惠施台,胡然悦晋平。
暴风堕廊瓦,三年宜惊奔。
谁能为此曲,钦哉古放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