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沧洲趣,应知投隐心。
鸥群朝复暮,鸿迹古还今。
聚散因风易,盈虚损日深。
仙源隔水见,迷路倚花寻。
观化同河上,忘机类汉阴。
从来谢尘垢,惟是托渊沈。
自得沧洲趣,应知投隐心。
鸥群朝复暮,鸿迹古还今。
聚散因风易,盈虚损日深。
仙源隔水见,迷路倚花寻。
观化同河上,忘机类汉阴。
从来谢尘垢,惟是托渊沈。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和隐喻,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世俗尘垢的逃避。诗中以鸥群、鸿迹、风、日、水、花等自然元素为载体,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聚散,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首联“自得沧洲趣,应知投隐心”直接点明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向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接下来的“鸥群朝复暮,鸿迹古还今”两句,通过描绘鸥鸟和鸿雁的日常活动,象征着自然界中的生命循环与永恒,同时也暗含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聚散因风易,盈虚损日深”进一步阐述了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无常,无论是聚还是散,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而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事物在不断积累与消减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诗人在这里借自然现象抒发了对人生变化的深刻理解。
“仙源隔水见,迷路倚花寻”则运用了仙源与花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与探索,同时“迷路”一词也暗示了在寻找理想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与迷茫。
最后,“观化同河上,忘机类汉阴”将诗人的心境与古代先贤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希望像他们一样,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远离世俗的纷扰与机巧。
“从来谢尘垢,惟是托渊沈”则是全诗的总结,强调了诗人对于尘世的厌倦与逃避,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坚定追求,希望通过融入自然,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
道本无言,要学者、潜通默识。
若万虑俱捐,虚灵湛寂。
动处调停水中火,定中究竟波罗密。
问玄关、一窍在何宫,中间觅。不是心,不是物。
不是仙,不是佛。只这些端的,鲜人知得。
迷者到头空苦志,悟来不费些儿力。
看无中、生有产灵胎,阳神出。
道本虚无,虚无生一,一二成三。
更三生万物,物皆虚化,形形相授,物物交参。
体体元虚,头头本一,未许常人取次谈。
虚无妙,具形各相貌,虚里包含。虚中密意深探。
致虚极、工夫问老聃。
那虚寂湛然,无中究竟,虚无兼达,勘破瞿昙。
象帝之先,威音那畔,清净虚无孰有儋。
诸玄眷,以虚无会道,稽首和南。
堂堂玉立,看坐间挥麈,风生谈席。
相对竹林三四友,气压兰亭豪逸。
招隐诗中,登楼赋内,此恨无人识。
缺壶歌后,佩刀还向谁得。
何用三窟谋身,醉乡一笑,与元规尘隔。
好在辋川堪画处,写出高人椽笔。
云外舄凫,月边笙鹤,邂逅骑鲸白。
蟠桃会上,不为王母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