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井田日,一民本非四。
农隙或工商,其秀乃称士。
是知桑禾间,可以寄书史。
时非长桀耦,时得伊傅事。
卒岁优游哉,吾道甚简易。
昔在井田日,一民本非四。
农隙或工商,其秀乃称士。
是知桑禾间,可以寄书史。
时非长桀耦,时得伊傅事。
卒岁优游哉,吾道甚简易。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生活与教育背景。诗人回忆起井田制时期,那时每个农民并非仅限于农业,农闲时也会从事手工业或商业活动,其中表现优秀的人被称为士。这表明在那个时代,农业与文化学习并非割裂,人们可以在耕作之余研读书籍,传承知识。
诗人进一步指出,尽管不是长久的耕作生活,但偶尔也能像伊尹、傅说那样有所作为,体现了士人精神的传承。最后,诗人感慨岁月悠长,自己的生活方式简单而从容,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出有学问且品格高尚的后代。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强调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传统儒家士大夫精神的崇尚,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楚塞天遥,漓江雨冷,烟云湿透征衣。
指数峰残雪,候雁先归。
堪叹生生死死,今生事、莫遣心违。
家山里,一枝栖稳,碧草春肥。依依。
旧家枝叶,梦不到岘山,风雪霏微。
念镜中霜鬓,人老渔矶。
指点棠梨春雨,犹应化、白蝶双飞。
孤飞也,寒烟幂䍥,镫火荆扉。
我居双髻峰,峰云尝相护。
云里忽逢君,不畏潭龙妒。
荏苒十八年,梦巾时一遇。
今昔非有殊,须发徒苍素。
譬如云隙月,随处时偶露。
不知东升乌,何有西沈兔。
明明双眼孔,谁者为新故。
薪易火居然,千秋为旦暮。
同君宿郊庵,四目还相注。
回看双髻云,南飞绕湘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