幔亭高敞九门前,银箭迟迟夜漏迁。
明月静添华烛影,和风时度御炉烟。
朱轮绣毂车声接,玉勒金羁马首骈。
一曲云谣飞圣藻,万方歌咏仰尧天。
幔亭高敞九门前,银箭迟迟夜漏迁。
明月静添华烛影,和风时度御炉烟。
朱轮绣毂车声接,玉勒金羁马首骈。
一曲云谣飞圣藻,万方歌咏仰尧天。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末年至宋代初期元宵节的盛况,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宫廷庆祝活动的繁华景象。
首联“幔亭高敞九门前,银箭迟迟夜漏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高大的帐篷(幔亭)位于皇宫门前,时间缓慢流逝,银色的箭头指示着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
颔联“明月静添华烛影,和风时度御炉烟”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明亮的月光与华丽的烛光相互映衬,增添了几分光彩;和煦的微风轻轻吹过,带着御炉中香烟的味道,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温馨而祥和。
颈联“朱轮绣毂车声接,玉勒金羁马首骈”则转向对车辆的描写。装饰精美的车辆接连不断,车轮滚动的声音与之相随;马匹的缰绳用玉制成,马首并排,显示出皇家出行的威严与奢华。
尾联“一曲云谣飞圣藻,万方歌咏仰尧天”总结了整个场景的高潮。一首美妙的歌曲在空中飘荡,仿佛是帝王的智慧与才华的展现;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在歌唱,仰望着帝王的统治,表达了对帝王的敬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再现了唐代末年至宋代初期元宵节的盛大庆典,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皇家的尊贵气派。
诗人百用皆草草,文房所储备精好。
君家此纸世上珍,肯分嘉惠及此老。
女肤腻滑葭膜匀,溪叟捣冰旧疑神。
何人袖有善幻手,解蓝田玉山为贫。
银光鱼卵人皆重,薛涛小笺才近用。
盍自留供凤尾诺,十吏卷舒看飞动。
杜郎百幅顾见贻,敢用实腹疗朝饥。
囊诗方逐大堤客,快意挥扫播掿辞。
策翰墨勋闯宏大,功名逼君方未沬。
何当太史牛马走,秉笔特书端有待。
昭代论豪杰,崔侯允武文。
小却折遐冲,厚用当致君。
敷政极中和,殖学根典坟。
士有玞玉岐,公自泾渭分。
何人非教育,二臧实不群。
两两计偕去,名犹壅上闻。
试袖于蔿歌,往拜刘将军。
心醉公瑾前,何待曲糵醺。
房陵为州乱山锁,雅宜著此衰病身。
勿云蕞尔曹郐下,舞袖莫回脚不伸。
土风疏鬯北通魏,语音劲正西带秦。
入箸卧沙惯割鲜,溜匙云子免荐陈。
发轫淮乡此般礴,两地颇复同真纯。
出处径付无何有,泊乎无营道自亲。
损欲骤觉静胜热,休心宁作艮列夤。
声名藉甚梁夫子,相与一笑寂寞滨。
胸次但有云梦泽,衣上不留京洛尘。
宾友固应消鄙吝,妻孥亦解忘贱贫。
衮衮新篇警衰朽,清渊晓吹转漪沦。
顾惭陆沈俗吏行,长须叩户何妨频。
世儒难得诗造妙,汝曹但诧钱通神。
甓社它年访遗老,为君蝇头编旧草。
应事如应敌,收功端有素。
诗乃随景迁,预计几胶柱。
鼓吹月明秋,当时亦佳句。
见卵求时夜,竟为阴云妒。
想像蕲为工,故智那用据。
向来东游意,梦境骚人赋。
出郭带月行,过山冲雪去。
风力马欲却,寒气鸟不度。
旧拟忽新偶,自笑邯郸步。
与世甘数奇,失意资一悟。
覆却从万方,翛然随所遇。
吟情形前影,尘事风外絮。
雨来不后晴不迟,今晴昔雨皆可诗。
自怜老去才易尽,平日尚有黄绢辞。
挑灯初听鼕鼕鼓,南风收尽檐间雨。
麦根既润燥乃宜,此事时传老农语。
人家屋脊黄云中,南村北村欢笑同。
定知老子喜欲舞,鼎来骚客争奏功。
诗人例穷天肯恤,浩然不逢李贺疾。
宿习缠结我未脱,前身永思今次律。
君亦妙巧戕其天,低摧与我皆可怜。
此篇严密更开托,却须编入襄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