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品朱明七洞天,论人论智不论年。
丹青不解传神去,但写崖泉百丈悬。
谩品朱明七洞天,论人论智不论年。
丹青不解传神去,但写崖泉百丈悬。
此诗《次韵姚泽山大巡罗浮八咏(其一)朱明洞》由明代诗人湛若水创作。湛若水以道家思想入诗,描绘了朱明洞的自然景观与哲学意味。
首句“谩品朱明七洞天”,诗人以漫不经心的口吻,引出对朱明洞这一神秘之地的探索与品味。这里的“七洞天”并非实指,而是象征性的表达,暗含着对洞府仙境的向往与探寻。
次句“论人论智不论年”,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洞府之美的独特见解。在诗人看来,洞府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景观的壮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文智慧与超脱时间的永恒价值。这里“论人论智”强调了洞府与人的精神联系,“不论年”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超越,暗示洞府之美超越了岁月的限制。
后两句“丹青不解传神去,但写崖泉百丈悬”,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抽象的“传神”与具体的“崖泉百丈悬”进行对照。前一句中的“丹青”代表了艺术的表现力,但即使是最精湛的艺术也无法完全捕捉到洞府的精髓与神韵。“但写崖泉百丈悬”则是对洞府中瀑布景象的描绘,通过这一具体意象,诗人试图传达洞府中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美。瀑布的“百丈悬”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观,也象征着洞府中蕴含的深邃哲理与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朱明洞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道家哲学思想,表达了诗人对于洞府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予家洛城里,况在天津畔。
行年六十五,当宋之盛旦。
南园临通衢,北圃仰双观。
虽然在京国,却如处山涧。
清泉篆沟渠,茂木绣霄汉。
凉风竹下来,皓月松间见。
面前有芝兰,目下无冰炭。
坐上有馀欢,胸中无交战。
冬夏既不出,炎凉徒自变。
荣辱既不入,富贵徒自衒。
恶闻人之恶,乐道人之善。
不行何趑趄,勿药何瞑眩。
谁谓金石坚,其心亦能断。
谁谓鬼神灵,其诚亦能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