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鸟有鸟刺天飞,凌风何处借高栖。
朝游碧落暮四海,谁道汤网横天施。
雪深边塞五更时,洞庭云暗雨如丝。
河汉一声天地晓,耻随越鸟巢南枝。
沙头明月秋偏好,芦洲曲水环蓬岛。
群居不为稻粱谋,回翔肯落虞人手。
问尔常从海上来,钓徒几见鹰扬老。
有鸟有鸟刺天飞,凌风何处借高栖。
朝游碧落暮四海,谁道汤网横天施。
雪深边塞五更时,洞庭云暗雨如丝。
河汉一声天地晓,耻随越鸟巢南枝。
沙头明月秋偏好,芦洲曲水环蓬岛。
群居不为稻粱谋,回翔肯落虞人手。
问尔常从海上来,钓徒几见鹰扬老。
这首诗《闻雁》以雁的形象为载体,描绘了雁的迁徙与自由,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坚守。开篇“有鸟有鸟刺天飞”,以雁的高飞引出主题,展现其凌空飞翔的姿态,象征着自由与高远的理想。接着“凌风何处借高栖”一句,进一步描绘雁在风中寻找栖息之所的情景,隐喻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难与探索。
“朝游碧落暮四海,谁道汤网横天施”两句,通过对比朝夕之间的广阔天地与人间的束缚(汤网,比喻法网或世间的束缚),表达了雁不受拘束、自由翱翔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雪深边塞五更时,洞庭云暗雨如丝”描绘了雁在严寒边塞与阴雨连绵的洞庭湖畔的景象,展现了雁迁徙途中的艰辛与孤独,但并未因此而停下前行的脚步,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河汉一声天地晓,耻随越鸟巢南枝”则以雁不随南飞的越鸟,坚持向北飞行,最终到达目的地,象征着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追求内心真正所向的精神。
“沙头明月秋偏好,芦洲曲水环蓬岛”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夜图景,雁在月光下栖息,与自然和谐共处,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平和。
“群居不为稻粱谋,回翔肯落虞人手”强调雁群虽多,却能保持独立思考,不为外物所动,象征着诗人对集体智慧与个人独立性的重视。
最后,“问尔常从海上来,钓徒几见鹰扬老”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对雁迁徙旅程的赞叹,以及对诗人自身经历的反思,寓意深远,既是对雁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雁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由、坚韧、独立、和谐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精神追求的执着。
山北山南草渐青,去年双鬓只星星。
春风不管游人老,又到江头白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