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闻雁》
《闻雁》全文
明 / 庞尚鹏   形式: 古风

有鸟有鸟刺天飞,凌风何处借高栖。

朝游碧落暮四海,谁道汤网横天施。

雪深边塞五更时,洞庭云暗雨如丝。

河汉一声天地晓,耻随越鸟巢南枝。

沙头明月秋偏好,芦洲曲水环蓬岛。

群居不为稻粱谋,回翔肯落虞人手。

问尔常从海上来,钓徒几见鹰扬老。

(0)
鉴赏

这首诗《闻雁》以雁的形象为载体,描绘了雁的迁徙与自由,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坚守。开篇“有鸟有鸟刺天飞”,以雁的高飞引出主题,展现其凌空飞翔的姿态,象征着自由与高远的理想。接着“凌风何处借高栖”一句,进一步描绘雁在风中寻找栖息之所的情景,隐喻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难与探索。

“朝游碧落暮四海,谁道汤网横天施”两句,通过对比朝夕之间的广阔天地与人间的束缚(汤网,比喻法网或世间的束缚),表达了雁不受拘束、自由翱翔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雪深边塞五更时,洞庭云暗雨如丝”描绘了雁在严寒边塞与阴雨连绵的洞庭湖畔的景象,展现了雁迁徙途中的艰辛与孤独,但并未因此而停下前行的脚步,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河汉一声天地晓,耻随越鸟巢南枝”则以雁不随南飞的越鸟,坚持向北飞行,最终到达目的地,象征着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追求内心真正所向的精神。

“沙头明月秋偏好,芦洲曲水环蓬岛”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夜图景,雁在月光下栖息,与自然和谐共处,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平和。

“群居不为稻粱谋,回翔肯落虞人手”强调雁群虽多,却能保持独立思考,不为外物所动,象征着诗人对集体智慧与个人独立性的重视。

最后,“问尔常从海上来,钓徒几见鹰扬老”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对雁迁徙旅程的赞叹,以及对诗人自身经历的反思,寓意深远,既是对雁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雁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由、坚韧、独立、和谐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精神追求的执着。

作者介绍

庞尚鹏
朝代:明

(?—约1582)广东南海人,字少南。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乐平知县,擢御史,出按河南、浙江等地,搏击豪强,吏民震慑。嘉靖四十四年,在浙江推行一条鞭法,为一条鞭法之始。隆庆元年,迁大理右寺丞。次年,擢右佥都御史,兼领九边屯务。诸御史督盐政者以事权被夺,起而攻之,斥为民。万历四年起故官巡抚福建,拜左副都御史。忤张居正罢归,家居四年卒,谥惠敏。有《百可亭摘稿》。
猜你喜欢

代宜孙

潭潭厦屋照春天,初作生申第一筵。

清畅惠和三月四,炽昌耆艾万年千。

窦郎植桂枝枝茂,荀里生龙个个贤。

汲井餐葵同此润,捧觞来赋从孙篇。

(0)

淳熙乙未登科是夏再中教官得绍兴府教授秋末还家待阙时杨枢密为帅送程先生赴省八绝句·其四

诸公奉诏选豪英,翰墨声名要老成。

谁敢一钱经卫尉,直须倾盖赠先生。

(0)

钱唐道中望越州山

隔江东望越州山,七载重来喜破颜。

却数故人今几在,一襟清泪湿潸潸。

(0)

春晴步出东城

山北山南草渐青,去年双鬓只星星。

春风不管游人老,又到江头白下亭。

(0)

次韵孙佥判试院中秋咏月三绝·其一

鸾驾乘风上玉清,青冥风露湿琼英。

我时独笑无人解,四海诸公共此明。

(0)

次韵孙佥判试院中秋咏月三绝·其二

挥毫可但佐摛文,照破平生种种尘。

一点清明如古镜,八方圆转似车轮。

(0)
诗词分类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诗人
张可久 曹邺 归有光 陈赓 党怀英 杨炯 李壁 戎昱 张载 潘岳 薛逢 梁章钜 孙光宪 王处一 黄瑜 吴儆 李涉 晁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