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至德,允兹明圣。格于上下,聿遵诚敬。
嘉乐斯登,鸣球以咏。神其降止,式隆景命。
大哉至德,允兹明圣。格于上下,聿遵诚敬。
嘉乐斯登,鸣球以咏。神其降止,式隆景命。
这首诗是《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的部分内容,出自隋末唐初的文学家魏征之手。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庄重、肃穆和崇敬的情感,以及对皇权至高无上的颂扬。
"大哉至德,允兹明圣" 一句,赞誉君主品德高尚,光明正大。这里的“至德”指的是最高的道德,而“明圣”则形容君主超凡脱俗的智慧和圣明。
接着的 "格于上下,聿遵诚敬" 强调了这种德行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影响,以及人们对之持有的真挚恭敬之心。"格" 字意味着渗透,“聿”字在这里表示顺从和通达,而“诚敬”则代表了纯正无伪的尊崇。
"嘉乐斯登,鸣球以咏" 一句,则描绘了一种喜悦之情,如同人们奏起乐器,用歌谣来颂扬这种至高的德行。"嘉乐" 指的是美好的音乐,而“鸣球”则是古代一种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这里象征着声音的传播和音乐的响起。
最后,"神其降止,式隆景命" 表达了对君主神圣命令的敬畏以及这种命令所具有的权威与尊严。这里“神其”二字强调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而“式隆景命”则意味着依照先例,传颂下去的崇高使命。
整体而言,这段诗文通过对皇帝德行和权力的高度赞美,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政治文化特征,即通过文字来巩固中央集权和君主的地位。
我来淮阴城,千江万山无不经。
山青水碧千万丈,奇峰急派何纵横。
又闻九华山,山顶连青冥。
太白有逸韵,使我西南行。
一步一攀策,前行正鸡鸣。
阴云冉冉忽飞起,千里万里危峥嵘。
譬如天之有日蚀,使我昏沈犹不明。
人家敲镜救不得,光阴却属贪狼星。
恨亦不能通,言亦不足听。
长鞭挥马出门去,是以九华为不平。
吾观天地图,世界亦可小。
落落大海中,飘浮数洲岛。
贤愚与蚁虱,一种同草草。
地脉日夜流,天衣有时扫。
东山谒居士,了我生死道。
目见难噬脐,心通可亲脑。
轩皇竟磨灭,周孔亦衰老。
永谢当时人,吾将宝非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