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仙果何辜,黄州七年客。
价高日月低,名大天地窄。
嗟彼舒亶辈,岂不辨菽麦。
阿党更妒忌,一视皂与白。
坡仙果何辜,黄州七年客。
价高日月低,名大天地窄。
嗟彼舒亶辈,岂不辨菽麦。
阿党更妒忌,一视皂与白。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苏轼(即东坡先生)的仰慕与赞美,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
“坡仙果何辜,黄州七年客。” 这两句通过提及苏轼在黄州七年的生活,暗示了他虽然被贬官,但仍以高洁之心居于尘世之中。这里所谓“坡仙”是对苏轼的尊称,表明诗人对其品格和文学成就的崇敬。
“价高日月低,名大天地窄。” 这两句强调了苏轼的才华与声望,虽身处困境,但他的文名如日月般光辉永恒,而他的盛名又似填满了天地,使之显得更加辽阔。
“嗟彼舒亶辈,岂不辨菽麦。” 这两句借用古代贤者伯夷、叔齐的典故,他们在首阳山上饿死,因为他们分不清五谷杂粮。这里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于那些不能辨别真伪、混淆黑白的人或事物的悲哀。
“阿党更妒忌,一视皂与白。” 最后两句则是指某些人出于私心和偏见,对待世间万物不加区分,甚至将纯洁(皂)与污浊(白)视为一物,这种态度让诗人感到痛心。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的赞颂及现实社会的批评,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于正直之士遭遇不公的同情。
岭南多畸人,李君称俶傥。
神锋既俊逸,胸怀尤爽朗。
弱冠奋青云,声华满天壤。
诗宗大历前,文轶班扬上。
足迹半四方,游道渐以广。
倾盖在都门,投分慰心赏。
敝帚安足珍,乃获千金享。
易水赋离歌,中心发悲怆。
归卧空山中,犹作真人想。
夷齐叩马谏,原不为武王。
心忧篡弑者,借口于伐商。
武烈当时变,二子念天常。
各自具深心,并行岂相妨。
顽民迁洛邑,义士死首阳。
死名与死节,武俱不忍伤。
一时两知己,千载有臣纲。
忆昔方正学,将无同肝肠。
气不激不烈,节不烈不扬。
悲风寒木末,至今有馀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