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遁而无闷,吾非恶此欲逃。
林下寂寂人少,花间累累冢高。
谁能遁而无闷,吾非恶此欲逃。
林下寂寂人少,花间累累冢高。
这首诗是刘克庄在宋代创作的,名为《竹溪再和余亦再作(其十)》。从这短短四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一种逃避心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谁能遁而无闷,吾非恶此欲逃。”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逃离尘世烦恼的心情。"遁"字在这里意味着隐退或逃脱,而"闷"则是心中的忧虑和郁结。诗人并不是讨厌现实生活,只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林下寂寂人少,花间累累冢高。”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自然景象。“林下寂寂”形容树林下的宁静无声,而"人少"则是这种宁静中少有人迹的特点。紧接着,“花间累累冢高”则描绘了一片繁花盛开,且花朵堆积如同古墓一般高,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隐含着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历史沧桑的一种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城市生活与大自然的宁静,以及通过对待花开花落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超脱。
前身恐是靖庐公,手擘崔嵬栋此宫。
拔地三三屏特起,藏天六六洞潜通。
渊明山气忘言外,太白秋声静坐中。
一洗丹玄童子眼,待看鸾鹤下晴空。
住山应是胜游山,矧此仙区异俗寰。
几度出城行十里,何时筑屋就三间。
化猿君子高难问,射虎将军老合閒。
祇虑家人犹粒食,水泉深冷石田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