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龙苍翠照□川,白鸟平芜暮雨閒。
一夕尘襟清似水,潺湲声里□□□。
凿龙苍翠照□川,白鸟平芜暮雨閒。
一夕尘襟清似水,潺湲声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情趣的深刻感受和艺术表达。
“凿龙苍翠照□川”一句,以“凿龙”比喻山石之险峻,“苍翠”形容树木之郁郁,通过“照”字传递出阳光洒落的明亮效果,将读者带入一个光影交错、生机勃勃的溪谷之中。空白处“□川”,留给后人想象,那可能是古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韵味。
“白鸟平芜暮雨閒”一句,则转换了景象,时间推移到傍晚时分,天色渐暮,一群白色的水鸟在平坦的芜花丛中活动,其间偶有细雨绵绵,这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听觉体验,因为“閒”字暗示了雨声与鸟鸣交织的氛围。
第三句“我夕尘襟清似水”,诗人用“一夕”来界定时间,表达了夜幕降临后的宁静与清新。“尘襟”指的是尘世间纷扰万象,而这时刻一切都变得清澈如同流水一般,这里不仅形容了环境的清洁,更暗示了一种心灵的洗涤。
最后一句“潺湲声里□□□”,诗人似乎在夜的宁静中聆听溪流之声,水流轻柔,如同天籁之音。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潺潺的溪水声响,以及它所带来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时间节奏的巧妙把握,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也映射出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追求。
高秋惭非隐,闲林喜退居。
老农争席坐,稚子带经锄。
竹径难回骑,仙舟但跂予。
岂知陶靖节,秪自爱吾庐。
东城攀柳叶,柳叶低着草。
少壮莫轻年,轻年有衰老。
柳发遍川冈,登高堪断肠。
雨烟轻漠漠,何树近君乡。
赠君折杨柳,颜色岂能久。
上客莫沾巾,佳人正回首。
新柳送君行,古柳伤君情。
突兀临荒渡,婆娑出旧营。
隋家两岸尽,陶宅五株荣。
日暮偏愁望,春山有鸟声。
圣朝殊汉令,才子少登科。
每见先鸣早,常惊后进多。
独居方寂寞,相对觉蹉跎。
不是通家旧,频劳文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