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林烧豆火,水族失龙鳞。
乘槎难及汉,避俗敢言秦。
碧海徒多梦,青山已少人。
独怜边徼地,不及帝城春。
檀林烧豆火,水族失龙鳞。
乘槎难及汉,避俗敢言秦。
碧海徒多梦,青山已少人。
独怜边徼地,不及帝城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变迁的感慨。首句“檀林烧豆火,水族失龙鳞”以生动的场景开篇,檀林中燃烧的豆火映照出一片昏黄,仿佛连水中的生物都失去了龙鳞的光泽,营造了一种沉寂而略带哀愁的氛围。接下来,“乘槎难及汉,避俗敢言秦”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之意。“碧海徒多梦,青山已少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碧海虽然广阔,却只能寄托梦想,而青山虽美,却已鲜有人迹,流露出一种孤独与失落。
最后,“独怜边徼地,不及帝城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独爱边远之地的宁静与自然之美,却感叹无法与繁华的帝都相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自然与文明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类社会变迁的独特感悟。
浓雪暴寒斋,寒斋岂怕哉。
书随更漏尽,春遂酒瓶开。
一酌留孔孟,再酌招赐回。
酌酌入诗句,同上玉楼台。
远地穷乡口腹殊,居然孤客莫随渠。
路旁施采尖头蓼,江上争寻胀肚鱼。
野葛可尝虽是惯,马肝不食未为疏。
此生馀日皆君赐,饘粥充饥自有馀。
银烛光中万绮霞,醉红堆上缺蟾斜。
从今胜绝西园夜,压尽锦官城里花。
先王制礼经,祠为国大事。
孟春祭风师,刺史敢有二。
斋戒升于坛,拜手首至地。
所祈动以时,生物得咸遂。
勿鼓江海涛,害我舟楫利。
昊天六七月,会有雷雨至。
慎无吹散去,坐使百谷悴。
高秋三五夕,明月生天际。
乃可驱云烟,以喜万人意。
愿君入薰弦,上副吾皇志。
阜财复解愠,即为天下赐。
八使重古礼,作诗歌祭义。
诚欲通神明,非徒奖州吏。
贤哉推此心,良以警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