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父鉴祸先,辛生识机始。
崇替非无徵,兴废要有以。
自昔沦中畿,倏焉盈百祀。
不睹南云阴,但见胡尘起。
乱极治方形,涂泰由积否。
方欲涤遗氛,矧乃秽边鄙。
眷言悼斯民,纳隍良在己。
逝将振宏罗,一麾同文轨。
时乎岂再来,河清难久俟。
骀驷安局步,骐骥志千里。
梁傅畜义心,伊相抱深耻。
赏契将谁寄,要之二三子。
无令齐晋朝,取愧邹鲁士。
季父鉴祸先,辛生识机始。
崇替非无徵,兴废要有以。
自昔沦中畿,倏焉盈百祀。
不睹南云阴,但见胡尘起。
乱极治方形,涂泰由积否。
方欲涤遗氛,矧乃秽边鄙。
眷言悼斯民,纳隍良在己。
逝将振宏罗,一麾同文轨。
时乎岂再来,河清难久俟。
骀驷安局步,骐骥志千里。
梁傅畜义心,伊相抱深耻。
赏契将谁寄,要之二三子。
无令齐晋朝,取愧邹鲁士。
这首《北伐诗》是南北朝时期刘义隆所作,通过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的独到见解。
首先,“季父鉴祸先,辛生识机始。”这两句开篇即揭示了先知先觉的重要性,季父和辛生能够预见祸患,识破时机,预示着领导者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
接着,“崇替非无徵,兴废要有以。”这两句强调了事物兴衰更替并非无迹可寻,背后总有其原因,提醒人们在观察社会现象时应深入探究其内在逻辑。
“自昔沦中畿,倏焉盈百祀。”描述了过去一百多年间国家中心区域的衰落,时间跨度之长,暗示了长期的治理失策或外敌入侵导致的国力衰退。
“不睹南云阴,但见胡尘起。”通过对比南方的平静与北方的战乱,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反差,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动荡。
“乱极治方形,涂泰由积否。”指出在混乱达到极点时,正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的积累已经足够,可以进行彻底的改革。
“方欲涤遗氛,矧乃秽边鄙。”表达了诗人对于清除旧有的腐败和边疆危机的决心,强调了内外兼修的重要性。
“眷言悼斯民,纳隍良在己。”流露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自我反省的责任感,认为治理国家的成败在于能否真正为民众谋福利。
“逝将振宏罗,一麾同文轨。”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国家统一与文化认同的期待,希望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和统一的政策,实现民族的复兴。
“时乎岂再来,河清难久俟。”感叹时间的不可逆性和国家治理的紧迫性,强调了把握当下、迅速行动的重要性。
“骀驷安局步,骐骥志千里。”通过马匹的不同状态比喻,表达了不同人在面对国家大事时的不同态度,强调了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和坚定意志。
“梁傅畜义心,伊相抱深耻。”赞扬了梁傅和伊相这样的大臣,他们坚守道义,内心充满羞耻感,愿意为国家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赏契将谁寄,要之二三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希望与他们共同承担国家复兴的重任。
“无令齐晋朝,取愧邹鲁士。”最后,诗人告诫不要让国家像齐晋那样衰败,而应学习邹鲁的贤士,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治理能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变革的热切期盼和强烈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