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如惊飙,飘忽无定时。
默与身为雠,昼夜万里驰。
兀兀形未彫,茫茫神先疲。
所丧甚丘山,所得微稗稊。
日月不相饶,矧可自伤夷。
志憯剧镘锄,欲问孰能知。
种苗须善本,本善苗必滋。
养生须养心,心怡气不衰。
学问自可求,予言岂汝欺。
人心如惊飙,飘忽无定时。
默与身为雠,昼夜万里驰。
兀兀形未彫,茫茫神先疲。
所丧甚丘山,所得微稗稊。
日月不相饶,矧可自伤夷。
志憯剧镘锄,欲问孰能知。
种苗须善本,本善苗必滋。
养生须养心,心怡气不衰。
学问自可求,予言岂汝欺。
这首诗描绘了人心的飘忽不定,以及对内心修养和自我认知的追求。开篇“人心如惊飙,飘忽无定时”生动地表达了人心的变化无常,如同狂风骤雨般难以捉摸。紧接着“默与身为雠,昼夜万里驰”则形象地展示了内心与身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带来的精神压力。
诗人通过“兀兀形未彫,茫茫神先疲”表达了在外界纷扰中,内心尚未找到平静之前,身心就已经感到极度的疲惫。接着“所丧甚丘山,所得微稗稊”则暗示了追求和失去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得到的往往不如期望那样充实。
“日月不相饶,矧可自伤夷”表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以及人生在不断变化中的自我反思。诗人通过“志憯剧镘锄,欲问孰能知”表达了对内心世界探索和理解的渴望,以及这种探索的艰难。
后半首转向积极的生活态度,“种苗须善本,本善苗必滋。养生须养心,心怡气不衰。”这两句强调了对根基(内在修养)的重视,以及通过这样的修养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平衡。
最后“学问自可求,予言岂汝欺”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追求的自信,以及对交流思想时真诚态度的坚持。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即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通过对内心的修养和对知识的追求来寻找平衡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