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言谁复书诸绅,潇湘江上逢斯人。
向来滨死入魑魅,胸腹洞然无甲鳞。
炎氛吹风作旗靡,玉楼倒影明蒿里。
孤心还逐冷云飞,历历长亭不知几。
圣王开了睹天庭,妙脱筌蹄合喙鸣。
个中无可无不可,智者亦迷何处名。
浑沌兼忘倏与忽,有口鼻如欣莫咄。
北山之北草堂深,怨鹤惊猿它自物。
道言谁复书诸绅,潇湘江上逢斯人。
向来滨死入魑魅,胸腹洞然无甲鳞。
炎氛吹风作旗靡,玉楼倒影明蒿里。
孤心还逐冷云飞,历历长亭不知几。
圣王开了睹天庭,妙脱筌蹄合喙鸣。
个中无可无不可,智者亦迷何处名。
浑沌兼忘倏与忽,有口鼻如欣莫咄。
北山之北草堂深,怨鹤惊猿它自物。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邹浩所作,名为《信中以诗来因次其韵送之》。诗中描绘了一幅充满哲理与自然景象交织的画面,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以及自然法则的深刻思考。
首句“道言谁复书诸绅”以疑问的语气引出主题,似乎在探讨某种超乎常理的真理或哲学思想,却无人能理解或记录。接着,“潇湘江上逢斯人”,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场景,诗人仿佛在江边遇到了某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暗示着某种精神上的相遇或启示。
“向来滨死入魑魅,胸腹洞然无甲鳞”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描述了主人公经历生死考验,内心变得纯净无邪,如同摆脱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接下来,“炎氛吹风作旗靡,玉楼倒影明蒿里”描绘了一种超现实的景象,火焰般的气流吹动着旗帜,而玉楼的倒影在蒿草丛中显得格外明亮,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神秘氛围。
“孤心还逐冷云飞,历历长亭不知几”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由,如同孤云随风飘荡,穿越了无数的长亭,象征着心灵的旅程与探索。最后,“圣王开了睹天庭,妙脱筌蹄合喙鸣”揭示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认为圣明的君主能够开启通往天堂的大门,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语言与形式,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
“个中无可无不可,智者亦迷何处名”表达了对智慧与真理的探寻,认为在某些层面,存在与非存在之间并无绝对界限,即便是智者也可能迷失于追寻之中。“浑沌兼忘倏与忽,有口鼻如欣莫咄”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在混沌与清晰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接纳并欣赏这种不确定性。
“北山之北草堂深,怨鹤惊猿它自物”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结尾,暗示了诗人对宁静与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独特存在的尊重与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独到见解,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意味和艺术魅力。
白玉笙,咸通十三年琢成。
琢成匠人十指秃,进奉明堂声妙曲。
当时应赐恩泽家,流传至煜煜好奢。
高堂日日听吹笙,不知国内非和平。
仁兵万众一旦至,国破苍黄笙堕地。
虽然讹缺未苦多,却落人间为宝器。
管长纤纤剥笋束,况值吴姬指如玉。
不见排星换掩时,自然天韵来相续。
昔时祸乱曲,今日太平歌。
兴亡不系白玉笙,但看君王政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