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秋光自觉谙,登高此日畅幽探。
荷衣已破无从补,枫颊才红尚未酣。
恰好得诗教雁写,不须摘菊倩人簪。
晚来静坐寒窗下,即景频频惕九三。
性与秋光自觉谙,登高此日畅幽探。
荷衣已破无从补,枫颊才红尚未酣。
恰好得诗教雁写,不须摘菊倩人簪。
晚来静坐寒窗下,即景频频惕九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生活的哲思。
首联“性与秋光自觉谙,登高此日畅幽探”点明了诗人与秋色的默契,以及在登高之日尽情探索幽静景色的心情。诗人似乎与秋天的景象产生了共鸣,享受着登高带来的宁静与深邃。
颔联“荷衣已破无从补,枫颊才红尚未酣”通过荷衣与枫叶的意象,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之美。荷衣的破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枫叶的初红则预示着秋天的热烈与丰饶。这两句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蕴含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颈联“恰好得诗教雁写,不须摘菊倩人簪”表达了诗人创作灵感的涌现。在登高远眺之际,诗兴大发,仿佛大雁也为之书写,无需特意摘取菊花以示庆祝,诗意自生。这不仅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也反映了其创作的自由与灵感的充沛。
尾联“晚来静坐寒窗下,即景频频惕九三”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静坐窗前,面对眼前景致,内心充满思考与警醒。这里的“九三”可能暗指九月三日,即重阳节,也可能是诗人借以表达对人生、岁月的深刻反思。这一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宁静中寻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个人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哲思韵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