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辞巴蜀,归魂路恐迷。
莫言林麓恶,不及浣花溪。
背郭诸峰抱,前村万木齐。
西风一凭吊,悽恻罢留题。
迢递辞巴蜀,归魂路恐迷。
莫言林麓恶,不及浣花溪。
背郭诸峰抱,前村万木齐。
西风一凭吊,悽恻罢留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杜甫墓地的旅程与情感体验。首句“迢递辞巴蜀,归魂路恐迷”以“迢递”形容路程遥远,与“巴蜀”相连,既展现了地理上的辽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接下来,“归魂路恐迷”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担忧,似乎在预感此行可能带来的哀思与怀念。
“莫言林麓恶,不及浣花溪。”这两句转折,从对归途的忧虑转而赞美沿途的自然风光,尤其是将眼前的景致与杜甫笔下的浣花溪相提并论,不仅凸显了自然之美的对比,也暗含了对杜甫诗歌中所展现的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向往与敬仰。
“背郭诸峰抱,前村万木齐。”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山峰环绕,树木整齐排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仿佛是自然界的守护者,为诗人指引着前行的道路,同时也象征着对杜甫精神的追寻与致敬。
最后,“西风一凭吊,悽恻罢留题。”西风起时,诗人来到杜甫墓前,凭吊先贤,心中充满了哀伤与感慨。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通过“悽恻”二字,生动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先贤墓地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也有对文学巨匠精神的崇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杜甫及其作品的深刻敬仰之情,以及在旅途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感悟,是一首富有深意的游记诗。
旧城城旧人民新,新城城新无旧人。
旧城城外兵一解,新城城中齐覆瓦。
万瓦鳞鳞次第成,将军令严鸡犬宁。
将军爱民如爱子,百贾皆集新城市。
浙米淮盐两相直,楚人之弓楚人得。
何时四海无荆棘,北贾贩南南贩北。
北风何栗烈,木落清霜飞。
天高鄞水寒,客子话别离。
三载县博士,官冷苦自縻。
青灯坐深夜,竹屋风凄凄。
齐人报及瓜,喜色浮双眉。
翩然告归去,浩气不可羁。
丈夫太阿剑,断玉如切泥。
绿尘凝古匣,岂终韬光辉。
县邑聊小试,才大当优为。
天空雁影寒,日暮烟光微。
行行各自励,勿叹功名迟。
长啸山石裂,我今在东溟。
游目出重徼,搴衣穷绝陉。
奇氛抱珥赤,远影摩空青。
想像旸谷水,徘徊烛龙形。
晨昏相经络,稚耋不得宁。
岂若柯斧烂,看棋了千龄。
意行得古洞,忽到阳明天。
人传是禹穴,愧我匪史迁。
上摩青冥出,涌作芙蓉巅。
下开巨石窟,郁以藤萝缠。
自昔乘四载,于兹理百川。
岳渎通脉络,蛟螭被拘挛。
真长或可待,宛委空风烟。
衣冠竟一窆,简札犹遗编。
世间后百世,龙鬼巧相挻。
安能洗涤尽,却见鸿荒前。
惜哉不可及,恐此复偶然。
黄庭或秘景,绛府尚灵仙。
精英倚怪木,狡狯戏神泉。
无论凤文舄,肯降狐鸟筵。
长啸望天末,白云年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