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声华事已遥,空留遗像仰清标。
半庭草色侵双屐,一径松风话六朝。
殿宇几经沦浩劫,峰岚依旧薄层霄。
文章麟炳垂千古,不与斯楼共寂寥。
帝子声华事已遥,空留遗像仰清标。
半庭草色侵双屐,一径松风话六朝。
殿宇几经沦浩劫,峰岚依旧薄层霄。
文章麟炳垂千古,不与斯楼共寂寥。
这首诗《顾山香山寺文选楼怀古》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方仁渊所作,通过对顾山香山寺中文选楼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与文化的缅怀之情。
首联“帝子声华事已遥,空留遗像仰清标”,开篇即以“帝子”之喻,暗示此处曾是帝王或显赫人物的活动之地,如今却只有遗像供人仰望,昔日的辉煌已成遥远的记忆。这里的“清标”既指遗像的高洁形象,也暗含了对逝去时代精神风貌的赞美。
颔联“半庭草色侵双屐,一径松风话六朝”,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历史感的画面。半庭的草色蔓延至双屐之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永恒;一径松风则让人联想到六朝时期的文化氛围,仿佛能听到古人谈论学问、政治的声音,充满了历史的回响。
颈联“殿宇几经沦浩劫,峰岚依旧薄层霄”,将视角从地面转向天空,殿宇历经沧桑,多次遭受浩劫,但山峰与云霄依然连绵不绝,展现出自然界的坚韧与永恒。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人类文明的脆弱与自然力量的伟岸。
尾联“文章麟炳垂千古,不与斯楼共寂寥”,总结全诗主旨。文章如麟炳般璀璨,流传千古,而不仅仅是楼阁在岁月中变得寂寥。这句话表达了对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的珍视,即使物是人非,但文化的精神与价值永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历史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襄阳城外西南阿,秋风江渚生白波。
渚宫神女老龙子,手把瑶华双踏歌。
双踏歌,醉晴日,娇比春花红欲滴。
紫绡衣袂青霞裳,绿髻如云高一尺。
佩环解下明月珠,五色虹光照秋碧。
郑生所遇天下奇,乐莫乐如初相知。
桑田沧海几更变,天上人间多别离。
蔚君家在襄阳住,皎皎清标䫫交甫。
携琴合向万山中,莫作书堂近江渚。
向来神女亦化龙,时复寻珠起风雨。
脱屣东华尘,结庐太湖滨。
蓬藋开小径,桑麻接比邻。
金门玉堂梦不到,烟蓑雨笠情相亲。
东风二月桃花雨,布谷飞来向人语。
一犁初破陇头春,黄犊出栏健如虎。
西山不知谁采薇,南山不知谁采芝。
我耕我田食我粟,岁晚复有冰壶齑。
悲歌笑宁戚,夜半犹未已。
人间闲是非,何用污牛耳。
绿阴系牛春昼闲,樵童随我看青山。
日莫归来一壶酒,牛棘花前开笑口。
笑问侬家子若孙,知我犁锄佳趣否?
岂不见苏秦为无二顷田,六印累累苦奔走。
到了落祸坑,虚名何足取。鹿门庞,真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