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半空垂,香炉春霭时。
幽人趺膝坐,童子抱琴随。
玉笋天边矗,菱花镜面披。
分明山水趣,山水是钟期。
瀑布半空垂,香炉春霭时。
幽人趺膝坐,童子抱琴随。
玉笋天边矗,菱花镜面披。
分明山水趣,山水是钟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瀑布半空垂,香炉春霭时”开篇,巧妙地将瀑布与香炉置于画面之中,通过“半空垂”和“春霭时”营造出一种既壮丽又柔和的自然景观。接着,“幽人趺膝坐,童子抱琴随”两句,引入了人物元素,一位隐士静坐于山间,一旁是跟随他的孩童,手持琴瑟,画面充满了和谐与宁静。
“玉笋天边矗,菱花镜面披”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视线引向远方,高耸的山峰如同玉笋般挺立,而近处的水面则如菱花镜般映照着四周景物,细腻地描绘了山水之美。最后,“分明山水趣,山水是钟期”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暗含了知音之意,山水之间仿佛能寻觅到心灵的共鸣,如同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高山流水之谊。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内心世界的宁静追求。
小山先生信英杰,蚤岁穷经诣丹阙。
太学游歌姓字香,京华旅食乡心切。
一朝拂袖辞金门,归隐山林计非拙。
乐道能存颜子风,干时肯掉苏张舌。
筑庵喜延湖海士,大书华匾名敲月。
花晨露夕多胜事,对饮豪吟未尝辍。
长篇短句每惊人,律吕和鸣珠玉洁。
建安七子当并驾,唐室诸贤可同列。
才名奕奕闻海隅,家世遥遥在南越。
倏然竟赴玉楼招,西风吹老岩阿蕨。
我疑先生列仙侣,一段情怀尽冰雪。
暂来林壑学巢由,不向朝廷随稷契。
嗟我胡为生较晚,不得抠趋受诗诀。
几回窗下读遗篇,敲碎唾壶歌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