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明哲异全身,错认中庸误杀人。
若使不为群小恶,定应须有善人嗔。
平生岂为干名字,此念犹当质鬼神。
刘氏兴亡虽不补,却扶天地立君臣。
须知明哲异全身,错认中庸误杀人。
若使不为群小恶,定应须有善人嗔。
平生岂为干名字,此念犹当质鬼神。
刘氏兴亡虽不补,却扶天地立君臣。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遂的作品,名为《读党锢传》。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党锢的评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品德高下与社会评价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须知明哲异全身,错认中庸误杀人。" 这两句强调了正确的品德评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一旦对品德的认识出现偏差,不仅会错误地将平庸之辈视作圣贤,还可能因此而误伤好人。
"若使不为群小恶,定应须有善人嗔。" 这句话则进一步指出,如果不是因为个人的私心和世俗的恶习所致,那么对于品德的错误判断,应当引起善良之人的愤慨。
"平生岂为干名字,此念犹当质鬼神。" 诗人自问,自己一生的行为是否仅仅是为了名声?这种追问显示了诗人对于个人行为与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即便是在面对鬼神之时,也应当严于律己。
最后两句 "刘氏兴亡虽不补,卻扶天地立君臣。" 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奈和超脱,以及在这过程中保持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的坚持。即使个人无法改变世事的兴衰,但依然要以身立正,维护天地之正义与君臣之间的礼制。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遂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表现出了他对于人性、历史和道德的深刻洞察,是一篇融合了个人情感、社会责任与哲学思考的佳作。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稆葵。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