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遗臣郑思肖,痛哭元人移九庙。
独力难将汉鼎扶,孤忠欲向湘累吊。
著书一卷称心史,万古此心心此理。
千寻幽井置铁函,百拜丹心今未死。
厄运应知无百年,得逢圣祖再开天。
黄河已清人不待,沈沈水府留光彩。
忽见奇书出世间,又惊胡骑满江山。
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鹄。
三十馀年再见之,同心同调复同时。
陆公已向厓门死,信国捐躯赴燕市。
昔日吟诗吊古人,幽篁落木愁山鬼。
呜呼蒲黄之辈何其多,所南见此当如何。
有宋遗臣郑思肖,痛哭元人移九庙。
独力难将汉鼎扶,孤忠欲向湘累吊。
著书一卷称心史,万古此心心此理。
千寻幽井置铁函,百拜丹心今未死。
厄运应知无百年,得逢圣祖再开天。
黄河已清人不待,沈沈水府留光彩。
忽见奇书出世间,又惊胡骑满江山。
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鹄。
三十馀年再见之,同心同调复同时。
陆公已向厓门死,信国捐躯赴燕市。
昔日吟诗吊古人,幽篁落木愁山鬼。
呜呼蒲黄之辈何其多,所南见此当如何。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顾炎武所作,名为《井中心史歌》。诗中以郑思肖为引子,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民族气节的赞颂。
首句“有宋遗臣郑思肖”,点明了诗的主题人物——宋朝的遗臣郑思肖,他痛哭元人的入侵,移走了宋朝的宗庙,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接着,“独力难将汉鼎扶,孤忠欲向湘累吊”两句,通过对比汉朝与楚国的历史人物,表达了郑思肖虽力单势薄,仍坚守着对国家的忠诚,想要效仿屈原,以身许国的决心。
“著书一卷称心史,万古此心心此理”则赞扬了郑思肖著书立说,记录历史,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这份忠诚与智慧将永载史册。接下来,“千寻幽井置铁函,百拜丹心今未死”描绘了郑思肖将自己的忠诚与智慧封存于深井之中,如同丹心永不消逝,寓意深远。
“厄运应知无百年,得逢圣祖再开天”两句,预示着尽管国家经历了艰难困苦,但终将迎来转机,如同圣祖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希望。随后,“黄河已清人不待,沈沈水府留光彩”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即使黄河清流不再,但深藏于水府中的光彩依然照亮未来。
“忽见奇书出世间,又惊胡骑满江山”两句,描述了郑思肖的著作在世间流传,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同时也暗示了外敌入侵的景象。接下来,“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鹄”表达了对历史循环更替的理解,认为郑思肖的著作是上天对臣民的启示。
最后,“三十馀年再见之,同心同调复同时”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并未磨灭人们对郑思肖的敬仰之情,而“陆公已向厓门死,信国捐躯赴燕市”则提到了其他为国捐躯的英雄,如陆秀夫和文天祥,表达了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昔日吟诗吊古人,幽篁落木愁山鬼”回顾了古人对历史的哀悼,以及自然界的哀伤,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的感慨。最后,“呜呼蒲黄之辈何其多,所南见此当如何”以感叹的语气,表达了对众多像郑思肖这样的人物的敬佩,以及对他们的命运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忠诚、智慧和历史循环更替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民族气节的崇高敬仰。
黄云澹四垂,飞雪忽无际。
排空风力静,整整若有制。
穿林初著花,点瓦已成毳。
低连七泽波,远接关河势。
凭城领奇观,壮思起病滞。
四年领边州,气候苦多盭。
清秋日昏昏,仲冬雷虺虺。
雪花有时零,转首即开霁。
及兹洗瘴眸,天公岂无意。
为邦抱百忧,但愿得丰岁。
对之一欣然,不饮心已醉。
春前尚馀腊,三白或可冀。
更约竹间梅,共作岁寒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