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老无子,冯衍终不遇。
不识孔方兄,但有灵照女。
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
枯肠五千卷,磊落相撑拄。
吟为蜩蛩声,时有岛、可句。
为语里长者,德齿敬已古。
如翁有几人,薄少可时助。
扬雄老无子,冯衍终不遇。
不识孔方兄,但有灵照女。
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
枯肠五千卷,磊落相撑拄。
吟为蜩蛩声,时有岛、可句。
为语里长者,德齿敬已古。
如翁有几人,薄少可时助。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对书法的热爱和他对知识的渴望。诗中的“扬雄老无子,冯衍终不遇”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老者对传承的关切与孤独感。"不识孔方兄,但有灵照女"则是说老者虽然不认识某些人,却拥有智慧如同明灯一般照亮心灵的女性。这位老者家中藏书极多,古今之书都有,如“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所述。
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他依旧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表明即便是饥饿难忍,也要坚持写作,不愿放弃一字。"枯肠五千卷,磊落相撑拄"则形象地描绘了他的书籍堆积如山,知识渴望如同干涸的喉咙。
诗中也透露出老者在精神上的满足,如“吟为蜩蛩声,时有岛、可句”所示,他通过吟诵古文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为语里长者,德齿敬已古"则表达了他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与敬仰。
最后几句“如翁有几人,薄少可时助”则是老者在感叹自己的孤独和渴望有人能够理解并帮助自己。整首诗通过对书法、知识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饱含着智慧与孤寂的老者的内心世界。
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
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
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
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
俯视鸳鸯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
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
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