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之无远近,远近在心期。
譬如下种子,所得恒视之。
所以万石弩,不为鼠发机。
黎生负宿慧,早岁得皈依。
一心持戒律,焚修遍六时。
不离文字缘,便欲證菩提。
今晨理宝筏,先我去江湄。
遥瞻极乐国,乃在燕山陲。
吾闻有漏因,不了大修为。
一见宰官身,当作天人师。
所之无远近,远近在心期。
譬如下种子,所得恒视之。
所以万石弩,不为鼠发机。
黎生负宿慧,早岁得皈依。
一心持戒律,焚修遍六时。
不离文字缘,便欲證菩提。
今晨理宝筏,先我去江湄。
遥瞻极乐国,乃在燕山陲。
吾闻有漏因,不了大修为。
一见宰官身,当作天人师。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云龙所作的《送黎遂球公车北上》。诗中以送别友人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北上参加科举考试的鼓励与祝福。
首句“所之无远近,远近在心期”点明了送别的主题,无论目的地有多远,关键在于内心的期望和约定。接着,“譬如下种子,所得恒视之”,以播种比喻,说明付出的努力终会有收获,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
“所以万石弩,不为鼠发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坚韧不拔的精神比作强大的弩箭,即使面对微小的威胁也不轻易发射,象征着朋友应具备的坚定意志和不畏艰难的决心。
“黎生负宿慧,早岁得皈依”赞扬了友人自幼就展现出的智慧和对信仰的追求,暗示其未来成就可期。
“一心持戒律,焚修遍六时”描述了友人修行的虔诚与刻苦,通过持守戒律和不间断的修行,展现了其对精神成长的执着追求。
“不离文字缘,便欲證菩提”表明友人虽深陷文字的束缚,但志在证悟佛法的真谛,体现了其对知识与智慧的渴望。
“今晨理宝筏,先我去江湄”预示着友人即将踏上前往北方的旅程,如同乘坐宝筏渡过江水,预示着未来的成功与希望。
“遥瞻极乐国,乃在燕山陲”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期待他能到达心中的理想之地,即极乐国,位于遥远的燕山边缘。
“吾闻有漏因,不了大修为”提醒友人,世间一切皆有因果,只有彻底理解并实践大乘佛教的修行,才能真正解脱。
“一见宰官身,当作天人师”寄予了对友人未来的期许,希望他能成为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并以智慧教导他人。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蕴含了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大江何时来,齧我千步堤。
居人念水至,前年拆鸡栖。
浸淫势未已,老圃忧夏畦。
青青五亩蔬,素沙黄卷泥。
一朝失此利,岂饱盐与荠。
纷然向我言,有叟其齿齯。
使君幸静听,众论信可稽。
去城今几许,坐视埤堄低。
愿移象鼻东,复泻蟆颐西。
汇为沸白潭,不入流丹溪。
焉敢费使君,畚插各自携。
兹事盖体大,更当访扶犁。
晨兴聊出郊,浮云渰凄凄。
徐行见开塞,指点了不迷。
得使负郭民,朝涉无过脐。
肯辞他日劳,远汲江玻瓈。
岷江惟清流,泾水惟浊泥。
泥浊禾黍茂,流清粳稻宜。
旧传江发源,瀵涌出沈黎。
老农望其来,未至龙尾西。
今晨南山云,蓊然忽朝隮。
滂沱三尺雨,泛溢千步堤。
积潦始北汇,馀波各东酾。
茫茫黑壤润,戢戢翠剡齐。
亦复到邑里,沟浍争交驰。
往看芙蓉湖,微风绿生漪。
似欲娱使君,岂减习家池。
老农喜相语,岁晚可无饥。
再拜勾龙社,配我灵星祠。
更烦请天公,膏泽常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