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程雪楼黄庭经》
《题程雪楼黄庭经》全文
元 / 张伯淳   形式: 古风

雪楼之中有至人,手持一卷《黄庭经》。

閒居无事心太平,审能行之可长生。

鼠须吐英玉螭蟠,山阴书仙脱尘凡。

传之琬琰坚且完,拓以茧素资陈玄。

白黑粲粲久可观,双瞳炯炯常凝注。

天君泰定归俗虑,自然神全守深固。

门中五城十二楼,粉黛当前身之蟊。

被服《黄庭》急回头,长生之方勿外求。

古今日月车两轮,昆仑蓬莱无晨昏。

深藏巾笥培灵根,君能宝之可长生。

(0)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张伯淳所作的《题程雪楼黄庭经》,描绘了一位隐居于雪楼中的高人,手持《黄庭经》修行,追求长生之道的场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位至人的闲适生活和内心的平和宁静。

“雪楼之中有至人,手持一卷《黄庭经》。”开篇即点明了人物所在环境与身份,雪楼象征着清静与高洁,至人则暗示其非凡的修为与境界。手持《黄庭经》,不仅揭示了其修行的法门,也预示了其追求长生的志向。

“閒居无事心太平,审能行之可长生。”进一步描述了至人生活的状态——在无事的闲居中,内心保持平静与和谐,通过实践《黄庭经》中的道义,可以达到长生的目的。这种对内心的修炼与对外在世界的超脱,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鼠须吐英玉螭蟠,山阴书仙脱尘凡。”这一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赞美了《黄庭经》的珍贵与神圣。鼠须笔书写出的文字如同玉龙蜿蜒,山阴书仙则象征着超越世俗的智慧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传之琬琰坚且完,拓以茧素资陈玄。”强调了《黄庭经》的传承与保存,琬琰代表了珍贵与完美,茧素则是制作经文的材料,通过这些手段保证了经文的完整与流传。

“白黑粲粲久可观,双瞳炯炯常凝注。”描绘了至人阅读《黄庭经》时的情景,黑白分明的文字在眼前闪耀,双瞳明亮专注,体现了其对道义的深刻理解和持续的探索。

“天君泰定归俗虑,自然神全守深固。”表达了至人通过修行达到了心灵的平静与和谐,摆脱了世俗的忧虑,自然地保有了精神的完整与稳固。

“门中五城十二楼,粉黛当前身之蟊。”运用神话般的想象,将至人居住的雪楼比作仙境,五城十二楼象征着理想的生活与精神的追求,而“粉黛”则暗喻世俗的诱惑与干扰。

“被服《黄庭》急回头,长生之方勿外求。”鼓励人们直接从《黄庭经》中寻找长生之道,无需向外寻求,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

“古今日月车两轮,昆仑蓬莱无晨昏。”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昆仑与蓬莱,以及日月车的意象,表达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以及追求长生的永恒主题。

“深藏巾笥培灵根,君能宝之可长生。”最后,诗人呼吁读者珍藏《黄庭经》,将其视为培育精神根基的宝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生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至人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黄庭经》价值的赞颂,传递了道家追求内心平和、超脱世俗、追求长生的理念,同时也蕴含了对知识传承与个人修养的重视。

作者介绍

张伯淳
朝代:元

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祖父张汝昌,官至迪功郎,与石门酒官张子修为邻,两家并有池馆园林之胜,号东西园,结社觞咏,时称东西二张。父张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累官朝议大夫、崇德开国男。与赵孟頫为中表,人物相望。张伯淳9岁举童子科,以父荫铨迪功郎、淮阴尉,改扬州司户参军。 
猜你喜欢

丹霞十二咏·其十二片鳞秋月

片月分明属片鳞,天边何处别疏亲。

磨成破镜为圆镜,照见今人失古人。

指上不堪存幻见,空中无可着纤尘。

老僧老眼常如此,一度逢秋一度新。

(0)

题西山寺

此山得似故山无,城上閒凭景物殊。

半面高窗临睥睨,千峰晴雪见浮图。

旌旄影接幡幢动,钟磬声随鼓角孤。

登望正逢多垒日,问僧何地结双趺。

(0)

留别诸子还山·其二

七斤破衲五条衣,结束閒身上翠微。

满地风尘成老丑,一天雨雪独来归。

江山未辨谁宾主,今昨何曾有是非。

从此孤僧似孤鹤,出门长与白云飞。

(0)

客珠崖怀罗浮寄山中诸子三十韵·其十

岁暮方思住洞天,斧冰临涧煮寒泉。

半閒茅屋连朝雨,品字柴头一缕烟。

山色去心无咫尺,路岐回首已三千。

他时得遂投閒计,不拟将心更学禅。

(0)

送陈王屋还五羊

囊轻奇石重,之子未全贫。

挥手别良友,归心缘老亲。

城中为客久,海外得交新。

我欲从兹住,重来有主人。

(0)

山居杂咏·其九枧泉

众流归绝壑,一线下阶除。

结束云閒瀑,飞腾屋角鱼。

入门无别路,应物贵中虚。

何用西江汲,长空水到渠。

(0)
诗词分类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诗人
徐琦 查文徽 毛泽东 鲁迅 杜秋娘 周恩来 钱钟书 老舍 顾随 沈祖棻 北朝民歌 唐玄宗 南朝民歌 唐琬 金庸 苏武 齐已 僧皎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