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帽沾衣总失真,追随萸菊亦劳神。
酒无肴核依然好,家有溪山岂是贫。
沆瀣从空来夜气,青冥随处际秋旻。
不知此是登高否,为问慈恩塔上人。
落帽沾衣总失真,追随萸菊亦劳神。
酒无肴核依然好,家有溪山岂是贫。
沆瀣从空来夜气,青冥随处际秋旻。
不知此是登高否,为问慈恩塔上人。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在重阳节之际,未能赴友人瑞安留宰新居宴会而作。诗人以“落帽沾衣”自比,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即使追随茱萸菊花的习俗,也略显疲惫。他强调即使家中简朴,只有溪山相伴,并非贫穷,反而显得清雅。诗人借夜间的沆瀣露水和秋天的广阔天空,表达出对自然的欣赏和超脱的心态。最后,诗人疑惑这是否算作登高,便向塔上的僧人询问,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整首诗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友情的深深怀念。
向来一纪登临意,白发颓龄才一至。
阮哭穷途真可笑,孔小天下或如是。
平生历览廓无碍,方称老怀疏不致。
安能却妆住云霄,更不婆娑下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