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队嬉游一镜塘,往来戏弄碧波光。
不知谁洗芸窗砚,吞得胸中墨水香。
同队嬉游一镜塘,往来戏弄碧波光。
不知谁洗芸窗砚,吞得胸中墨水香。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鱼儿在镜塘中嬉戏的情景,充满了生动的自然之趣。诗中的“同队嬉游”四字,仿佛能看到一群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它们或追逐,或嬉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镜塘”则营造出一片宁静而清澈的水域,映照着天空与四周的景色,为鱼儿的活动提供了完美的背景。
“往来戏弄碧波光”一句,进一步展现了鱼儿与水面互动的场景。鱼儿穿梭于碧绿的波光之中,它们的动作与光线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既活泼又富有美感。这种对细节的捕捉,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后两句“不知谁洗芸窗砚,吞得胸中墨水香”,则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景象与文人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这里,“芸窗砚”象征着文人的书房,而“墨水香”则是知识与智慧的象征。诗人似乎在暗示,正是这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激发了文人内心的创作灵感,使他们的思想如同墨水般浓郁而芳香。这种由外在自然景观引发内在情感与思考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鱼儿在镜塘中嬉戏的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也蕴含了对文人创作灵感来源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微妙关系的洞察。
沙沟紫气如陇云,泾城冬律变阳春。
天工为国巧谋帅,生此摽摽七尺人。
坐挥白羽历三纪,胡儿奔迸尘头起。
缓驱小队来汉中,甲光冷射清江水。
金炉著火焚宝香,愿公寿考仍康强。
门外祝公更多有,军民十万指中梁。
卷帘翠湿,过几阵残寒,几番风雨。问春住否。
但匆匆暗里,换将花去。乱碧迷人,总是江南旧树。
谩凝伫。念昔日采香,今更何许。芳径携酒处。
又荫得青青,嫩苔无数。故林晚步。
想参差渐满,野塘山路。倦枕闲床,正好微曛院宇。
送凄楚。怕凉声、又催秋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