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胥祠庙锁溪桥,灌木千章夏自消。
此地避仇空说剑,只今乞食有吹箫。
东风芳草连吴苑,南渡江流尽浙潮。
羡杀种鱼三徙客,烟波一去五湖遥。
伍胥祠庙锁溪桥,灌木千章夏自消。
此地避仇空说剑,只今乞食有吹箫。
东风芳草连吴苑,南渡江流尽浙潮。
羡杀种鱼三徙客,烟波一去五湖遥。
这首诗描绘了伍胥祠庙的环境与历史氛围,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淡淡的哀愁。首句“伍胥祠庙锁溪桥”,以“锁”字形象地描绘出祠庙被溪水环绕,仿佛被时间锁住的静谧景象。接着,“灌木千章夏自消”一句,通过描写茂密的树木在夏日中自生自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自然与历史的和谐共生之感。
“此地避仇空说剑,只今乞食有吹箫”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伍子胥当年的英勇与现在的凄凉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变迁的感慨。伍子胥曾以剑为伴,逃避仇敌,而今祠庙中或许只有箫声回响,象征着英雄已逝,唯有遗迹长存。
“东风芳草连吴苑,南渡江流尽浙潮”描绘了一幅春风吹拂、芳草连天、江水东流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吴苑与浙潮分别代表了历史上的两个地点,通过它们的变迁,诗人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怀念。
最后,“羡杀种鱼三徙客,烟波一去五湖遥”以“羡杀”二字表达了对那些能够自由迁徙、远离尘嚣的鱼儿的羡慕,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自身无法摆脱世俗束缚、寻求心灵归宿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伍胥祠庙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