絺疵谏智伯,范增说项羽。
岂不怀尽忠,所事非其主。
明哲思保身,见几常远去。
毋为守污辱,白骨怨黄土。
絺疵谏智伯,范增说项羽。
岂不怀尽忠,所事非其主。
明哲思保身,见几常远去。
毋为守污辱,白骨怨黄土。
这首诗以历史人物为典故,表达了对忠诚与选择主人的深刻见解。首句提到"絺疵谏智伯",暗示了智伯不听从忠言,可能暗指智者在错误决策中的悲剧;"范增说项羽"则借范增对项羽的劝告,说明贤才也可能遭遇主不明的困境。
诗中"岂不怀尽忠,所事非其主"直接点明了忠诚难以实现的原因,即所侍奉的人并非明主。接下来的"明哲思保身,见几常远去",则倡导明智之人应懂得保全自身,洞察时局,适时远离是非之地,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最后两句"毋为守污辱,白骨怨黄土",劝诫人们不要固执于污名或屈辱,以免死后留下遗憾,徒然让尸骨被尘土掩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抉择的深沉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通过历史故事,揭示了人生态度和择主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
日日楼头柳色浓,年年为客负春风。
莺花时节兵还动,诗酒生涯老更穷。
逆料未来犹有几,悬知所过即成空。
故乡寒食浇松处,亦想儿曹念乃翁。
离家四五程,所至尽堪惊。
未许盗皆息,焉能军不行。
人移山里住,春废道傍耕。
破屋知谁主,桃花照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