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何曾到碧岑,高堂长敞旧名林。
庑下尽归龙象位,棒头谁会祖师心。
香云隐隐非烟上,幢影垂垂拂石荫。
冠冕人天应自昔,丹霞重见柏庭森。
一法何曾到碧岑,高堂长敞旧名林。
庑下尽归龙象位,棒头谁会祖师心。
香云隐隐非烟上,幢影垂垂拂石荫。
冠冕人天应自昔,丹霞重见柏庭森。
这首诗描绘了法堂的庄严与神圣氛围。首句“一法何曾到碧岑”以疑问的语气引出主题,暗示法堂之法并非寻常所能触及,而是深藏于高远之处。接着“高堂长敞旧名林”描绘法堂的宽敞与历史悠久,表明这里是修行者聚集、传承佛法的重要场所。
“庑下尽归龙象位,棒头谁会祖师心。”这两句进一步强调法堂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殿堂,更是精神与智慧的汇聚地。龙象位象征着高僧大德的位置,而棒头则暗指禅宗的教化方式,通过棒喝来启发弟子的心灵,揭示佛法的真谛。然而,即便是这样,又有谁能真正理解祖师的心意呢?这句蕴含了对佛法深奥难解的感慨。
“香云隐隐非烟上,幢影垂垂拂石荫。”这两句描绘了法堂内香烟缭绕、幢幡飘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神秘庄严的氛围。香云非烟,意味着香气弥漫,却非实体之烟,象征着佛法的无形而深远;幢影拂石,则是视觉上的动态美,仿佛佛陀的教诲在石上留下痕迹,启迪人心。
最后,“冠冕人天应自昔,丹霞重见柏庭森。”这两句总结了法堂作为人天冠冕的地位,以及其历史的悠久。丹霞重见,可能是指再次见到法堂的辉煌,或是对佛法传承不息的期待。柏庭森则是对法堂环境的赞美,柏树常青,象征着佛法的永恒与不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法堂的描绘,展现了佛法的深邃与庄严,以及对传承与悟道的向往和追求。